兩種諦
所謂諦(sacca)是根據它的名,它的自然特性,及永續性,一致性,真實性來講的。
諦有兩種:
一是根據世間人之間互相協議而被稱呼的觀念或概念等名稱的真理,叫作世俗諦(sammutisacca) ,
另一個是沒有歪曲和顛倒的,實實在在存在(感受到)的高貴之法(因為法的特性有不變性,一致性的特點,所以叫高貴之法),叫作真諦(paramatthasacca真實之法,出世間法),也叫究竟之法或勝義諦(阿含經里稱第一義諦)。世俗諦是根據世間人互相協議而被稱呼的觀念或概念性的名稱(也叫假名)的真理。是世人所使用的,針對世間正確語言的表達方式,所以叫世俗的真理(如果沒有這種語言表達恐怕人類沒法互相溝通和交流也沒辦法傳達真理)。
世俗諦講有靈魂,有生命,有人,眾生,欲界天人,欲界天王,色界天人。有象、馬、氂牛、狗。有頭、臂、腳等身體的大小部位。有頭髮、身毛、指甲等等。這是世俗諦的表述方式,可是這種習慣性的表述跟謊言是相反的,它不是謊言。因為世人認為「這一生有一個沒有生滅的有相續存在的不變的靈魂,或有一個真實存在的生命體(眾生)」,這只是世人按照他們習慣性的語言來表達的一種語言的種類而已,它不是謊言,更不是針對某個人欺騙而說。
可是從勝義諦的角度而言,這種習慣性的語言把無常的當做永恆,把無我的當作做有我(自我),有這種歪曲和顛倒性(vipallāsa)的錯誤。所以如果沒有消除這種歪曲和顛倒,我們永遠沒辦法從輪回之苦中解脫。認為有人,有眾生。有頭髮,有身毛,指甲等等的觀念也是一樣。根據自然的特性,實實在在地存在的,以特性來明確判斷「有」或「無」,這種教法叫作真諦(paramatthasacca真實之法,勝義諦)。
「有」是指有「堅硬或柔軟」的地大的特性,有「凝聚或結合作用」的水大的特性,「冷、暖」特性的火大,「支撐或移動」特性的風大的存在。還有「認知作用」的意識和「觸、感受、知覺、動機」等等心法的存在。
「無」是指沒有「永恆不變的靈魂或生命體(眾生)的存在」。沒有所謂的「人、眾生、欲界天人、欲界天王、色界天人等」。沒有「象、馬、氂牛、狗」。沒有「頭、臂、腳等身體的大小部位」。沒有「頭髮、身毛、指甲」等等。
沒有「靈魂」或沒有「生命」是指這一生沒有一個不生不滅的,一直以一個模樣相續存在的「不變的靈魂」或「生命體」。所謂無「人」是指生命體里除了身心現象的特性之外並沒有其它的存在。因為這種身和心的特性並不是人(不能把特性或要素稱為人)。也不能把它認為某種「生命體」或其他「欲界天人」等等。更明確地講:從身和心的特性里根本沒有什麼單獨可以分離出去的,所謂的「人」或「眾生」的東西,只存在身心現象的特性而已。 這種真諦法跟歪曲和顛倒之法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只有真諦才能消除這種歪曲和顛倒性。消除這些歪曲和顛倒之後,我們才得以從輪回之苦中脫離出來。
兩種諦的關係
從世俗諦的角度說,有人,有生命體(眾生)。這個眾生從這一生輪回到下一生。
從勝義諦的角度說,無人,無眾生。也沒有從這一生輪回到下一生的任何主體。
那麼可能有這樣的疑問的:這兩種諦是不是始終是互相矛盾而且不能同時生起?
答案是這兩種諦並不是互相矛盾或不能同時生起。只是以兩種含義來分開而已。從世俗諦的角度說有人,有眾生。這是世俗諦的含義。從勝義諦的角度不應該拒絕或否認。因為世間確有這種「有人,有眾生」的習慣性的表達方式的語言。從勝義諦的角度說,「無人,無眾生」是從真諦的含義來講的。所以同樣從世俗諦的角度不應該拒絕或否認。因為從勝義諦的角度來看,確實只有身心現象的"法的現象"而已。
粘土和杯子
再以粘土和杯子來解釋「無人,無眾生」:比如取某一個地方的粘土做各種各樣的陶器。世間人說有什麼樣陶器。他們說的是有這樣那樣形狀的各種陶器。按照法語來講當有人問這世上有沒有陶器這種說法的時候從世俗諦的角度必須回答有這種陶器。可是從勝義諦的角度只能回答為:只存在粘土而不存在陶器。為什麼?因為世俗諦本身是一種很明確的語言的表達方式。所以不存在什麼難解的事情(因為陶器就是陶器,世間人已經互相協議決定這樣稱呼的名稱)。可是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講有很多需要解釋的問題。在各種陶器的說法里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說只存在粘土而不存在陶器。因為粘土代表的並不是陶器(之名)。粘土是土的一種成分所以只存在本質意義上的粘土之名(成分之名)。因為還有鐵器,銅器,金盤銀器等等。那些鐵器或銀器不能稱為陶器。因為那些成分並不是粘土。
相反所謂器,比如杯子這個名也不能代表粘土之名。杯子只存在根據它的模樣,比如圓形或橢圓形,方形等模樣之名。因為我們不能把沒有杯子模樣的粘土稱它為杯子。所以粘土這個名並不代表杯子之名。粘土只存在本質意義上的成分之名。同樣杯子之名也不能代表粘土之名。杯子這個名稱里只存在形狀意義上的形狀之名。這裡也沒有隨模樣而分離出來的任何其他什麼色法(粘土)的特質。它只是根據粘土相結合的模樣,然後在心裡呈現的圖像只有這些形狀而已。所以從勝義諦的角度來說只有粘土。而沒有杯子。這就是答案(杯子不可得,同樣人不可得)
——摘自雷迪西亞多《觀禪手冊》(Ledi dīpanī saccakathā)
再談二諦的關係
概念或假名(paññatti)在究竟意義來說,並非真實存在之物。然而,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重要。實際上,假名(paññatti)與真實法 (paramattha)彼此不可分割,正如同物體與其向度一樣。因此,如果我們過於看重真實法,那恐怕就會難以辨別孰是孰非了。且舉一例,如同伯辜達‧迦旃延 所說,砍人喉嚨以劍並無罪過,因為那不過就是把劍刺入﹝構成人體的﹞元素中罷了。然而,從另一方面看,如果我們只在意假名,我們就會像是一頭口渴的鹿,將蜃景誤認是水,追逐而去卻徒勞無功。以是之故,為了避免陷入極端(ati-dhāvana),我們應適當地接受二種真理:世俗諦(sammuti-saccā)和勝義諦(或譯真實法/究竟法 paramattha-saccā)。我們必須要有世俗諦的知識,方能辨識,比方說,母親與女友,優點與缺失等等的差別。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去照見,那超越常、樂、我的妄覺之外的究竟真實,如此,我們方能從迷妄中醒覺。
——本文摘自《發趣論輕鬆談》
願我此功德 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 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 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 同得功德分
文章來自 善戒 阿含筆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