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愛就有痛苦
莊春江 清心見聞 2022-12-25 16:06 發表於廣西
第二篇 法
027.有愛就有痛苦
有一次,佛陀在憍薩羅國的首都捨衛城游化,
住在城南郊外的祇樹給孤獨園。
那時,捨衛城裡有一位婆羅門居士,
他所鍾愛的獨子死了,使他深受打擊,
因而丟下工作,茶不思飯不想,
常常到他兒子的墳前思念悲泣,幾乎就要崩潰了。
這天,這位婆羅門居士漫無目標地走著,
正好來到祇樹給孤獨園,就進去拜見佛陀。
佛陀見他精神萎靡,魂不守捨的樣子,便問他原因。
婆羅門居士將他失去愛子的事,悲傷地向佛陀訴說了。
佛陀聽了,回答婆羅門居士說:
「正是這樣啊,居士!
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瞿曇!怎麼這樣說呢?瞿曇!
你應當知道,如果有了愛,就有快樂啊!」
佛陀再三地說,
婆羅門居士再三地反對,然後不滿地離開了。
婆羅門居士走出祇樹給孤獨園,
看到一群人正在路旁賭博,
心想:賭博人大多比較聰明,我來請他們評評理。
結果,那群賭博的人都同意婆羅門居士的看法,
認為如果有了愛,就有快樂。
婆羅門居士聽了很滿意,點頭離去。
這件事,在市井小民的茶餘飯後里傳開了,
還傳進王宮,到了波斯匿王的耳里。
波斯匿王也質疑佛陀的教說,就去問末利皇后。
末利皇后是虔誠的佛弟子,深知佛法,
所以回答大王說:
「是啊,大王!正是這樣啊,大王!如果有了愛,
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末利!當弟子的,
一聽到傳言中老師怎麼說,就附和了。
沙門瞿曇是你的老師,所以你就跟著附和。」
「大王!不相信的話,
你可以自己去問世尊啊,派人去也可以。」
於是,
波斯匿王派一位名叫「那利鴦伽」的婆羅門,去問佛陀。
佛陀告訴那利鴦伽婆羅門說:
「那利鴦伽!我問你,如果有一個人,他的母親去世了,
或者父、兄、姊、妹去世了,是不是會哀傷崩潰呢?
所以,可見得如果有了愛,
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從前,這捨衛城裡有一對恩愛的新婚夫妻,
只是不久後,夫家家道中落,為娘家所嫌棄。
有一次,妻子回娘家,娘家的人逼她改嫁,
丈夫知道了,不願意妻子被奪,
結果,丈夫殺了妻子,然後自殺殉情。
那利鴦伽!從這件事也可以知道,
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那利鴦伽婆羅門將佛陀所說的,
帶回去稟報波斯匿王,證實了末利皇后的說法。
這時,末利皇后更進一步地為國王作瞭解說:
「大王!你愛你的兒將毘琉璃嗎?」
「愛啊!」
「大王!如果毘琉璃有個三長兩短,那你會怎樣呢?」
「末利!如果毘琉璃有個三長兩短,
我會愁戚、哭泣、憂苦、煩惱、懊悔。」
「大王!所以,有知有見、全然正覺的世尊會說:
『如果有了愛,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
大王,同樣的,你的愛臣屍利阿荼、愛女婆夷利、愛妃雨日蓋,
或者領土迦屍與憍薩羅有了無常變化,
你也會愁戚、哭泣、憂苦、煩惱、懊悔的,
由此更可以證明:『如果有了愛,
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大王!你愛我嗎?」
「愛啊!」
「一旦我有個三長兩短的,大王會怎樣?」
「末利!那我一定會愁戚、哭泣、憂苦、煩惱、懊悔。」
「大王!想想這些情況,
就不難知道確實是『如果有了愛,
就跟著有憂、悲、惱、苦,愁戚、哭泣』了。」
「太精彩了,末利!太不可思議了,
末利!世尊智慧的洞察與所見,是多麼地深徹啊!
來吧!末利!幫我把禮敬前淨身用的水拿來。」
於是,波斯匿王起身,漱口、洗手腳,整理衣服,
露出右肩,向佛陀所在的方向合掌行禮,
然後三稱「禮敬世尊」。
按 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中阿含第二一六愛生經》、
《中部第八七愛生經》、《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三經》。
二、愛,依所愛的對象,可分為對自己的「自體愛」,
以及對自身之外的「境界愛」。
其中,「自體愛」是由「自我感」的我見、我執所推動,
而「境界愛」則是「自我感」所延伸的「我所」類。
一般所說的愛,如故事中所舉的例子,
都屬於「境界愛」的「我所愛」,
相對於「自體愛」的深潛難察,這是比較粗顯易覺的。
三、不論是對「自體」的「我愛」,
亦或對「境界」的「我所愛」,
兩者都與「自我」緊密關連著,
不離「主宰」、「控制」的特性,
所以,一旦所愛的對象發生變化,痛苦就跟著來了。
四、佛陀未出家前,有著宮廷優渥的生活,
不會沒有愛的暫時滿足之愉悅經驗,
但是,佛陀更深徹地洞察了愛的主宰本質,
以及諸行無常的真理,而說有愛就有痛苦。
五、故事末後,《中阿含第二一六愛生經》說,
波斯匿王歸依了佛、法、僧伽,
這與《中部第八七愛生經》、
《增壹阿含第一三品第三經》所說不同。
若從印順法師在《以佛法研究佛法》中的舉證,
瞭解到波斯匿王對佛法
「其實是信心微薄」的(第七○頁),
因而對波斯匿王的歸依三寶之說保留,
而採用了《中部第八七愛生經》的說法。
六、在佛化家庭中,夫妻間不妨可以像末利皇后一樣,
互相提醒「萬一我有個三長兩短時」,
也是一種不錯的關照與心理準備。
願我此功德 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 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 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 同得功德分
資料來源:微信「清心見聞」公眾號-經同意轉貼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