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含講義第四講:如實知五蘊

 

通過雜阿含經第三經講義,

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叫無明。

無明所包含的內容很多,

比如對五蘊、六入處、善不善法、緣起等的無知

就是無明。

總體來說對四聖諦的無知就是無明,

因為四聖諦包含一切的善法

四聖諦中的苦聖諦指的是五蘊

所以對四聖諦的無知首先是對五蘊的無知。

因此雜阿含經256經《無明經》直接告訴我們,

對五蘊的無知那就是無明。

還有六入處屬於集諦

所以對六入處的無知也是無明(雜阿含經251經)。

因此對五蘊,

對六入處的瞭解那就是打破無明的開始。

今天主要講解如何如實瞭解五蘊,

六入處以後繼續再講。

 

已故的馬哈希大師告訴我們,

學習教理學到什麼程度才開始實修?

答案是:如果已經知道了什麼叫五蘊,

那麼現在馬上可以開始禪修。

因此瞭解五蘊是學習教理的開始,

也是實修的開始。

五蘊本身是我們在禪修當中,

時時刻刻能親身體驗的對象,

離開了我們自己的身心現象,

無從尋找另外的五蘊現象。

當我們看到時、聽到時、聞到時、嘗到時、

身觸時、意知法時它正發生在我們的內心世界中。

所以在禪修當中,

能體驗這些五蘊的現象就是破除無明的開始。

 

 

蘊和取

 

五蘊也稱它為五取蘊,

因為五蘊是心執取的對象,

所以蘊和取蘊是有區別的。

一般五蘊指的是五取蘊,

格意義上五蘊指的是出世間的究竟法,

而五取蘊指的是世俗的執著對象。

為什麼有這種分別呢?

因為修習內觀不能以出世間五蘊為對象,

必須觀察世間法的五取蘊,

然後領悟「無常、苦、無我」而生起厭離心,

最終解脫。

雜阿含經55經告訴我們什麼叫蘊和什麼叫取蘊。

我們先看一下經文。

 

經云:

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陰及受陰。

云何為陰?

若所有諸色。若過去.若未來.

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

若好.若醜。若遠.若近。

彼一切總說色陰。

隨諸所有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彼一切總說受.想.行.識陰。是名為陰。

云何為受陰?

若色是有漏.是取。

若彼色過去.未來.現在。

生貪欲.嗔恚.愚痴及余種種上煩惱心法。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受陰。

——雜阿含經55經陰經

 

 

蘊和取的含義

 

五蘊當中的蘊是積聚的意思,

蘊或陰是聚集的意思,

因為它們不是單個,

而是一大堆堆積在那裡生起來又消滅,

所有色法的總稱叫色蘊、

所有受、想、行、識的總稱叫受、想、行、識蘊。

比如色法有很多種,不管是遠的還是近的,

內的還是外的,「彼一切色法的總括為色蘊或色陰。」

這是蘊的含義。

若色是有漏.是取。」

有漏指的是因色法因緣生起的

「貪欲.嗔恚.愚痴及余種種上煩惱心法」

因為五蘊是心執取的對象所以叫做取蘊。

如果對任何色法生起喜愛之心那就是「取」,

這是取的含義。以上是蘊和取蘊的差別。

 

 

 五蘊是什麼?

 

五蘊指的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等

五種聚集。下面詳細地解釋一下五蘊的各種含義。

  

色蘊指的是身體或物質的現象,

色蘊的主要構成要素是四大,

我們通過四大的特性瞭解它的存在。

除了四大還有二十四種「四大所造色」,

比如眼、耳、鼻、舌、身等。

受是感受,分身受和心受。

身受是指麻、脹、痛、癢等身觸現象;

心受主要分喜、憂、捨三種感受。

想蘊是記憶或回憶,

能回憶過去或計劃未來都是想蘊的作用。

行蘊是以動機為首的50種心理現象,

它是直接造善惡業的心理活動,

所以也叫業。識蘊是指認知對象的功能,

它跟心、意是同義詞,因為有了心才認識對象。

根據阿含經五蘊,

可以以「觸閡、覺相、想、作相、別知相」來分別。

即因為壞滅相或障礙故所以叫色法(觸閡);

因為能感受故所以叫受(覺相);

因為回憶故所以叫想;

因為有所作為故所以叫行(作相);

因為認知對象故所以叫識(別知相)。

五蘊作為究竟法的內容,

這是從法的個別的特性來瞭解五蘊的內容。

如果從整體的角度去看,

五蘊還有共同具備的特性,

那就是「無常、苦、無我」三種共相。

不管是從個別的特性還是共同的特性,

把這些涵蓋在一起從五蘊的味、患、離

或苦、集、滅、道(四聖諦)等這幾個方面去理解,

這是經藏的教法。我們看一下雜阿含經第13經味經。

 

 

味、患、離三種如實知

 

雜阿含經13經味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眾生於色不味者。

則不染於色。以眾生於色味故。則有染著。

如是眾生於受.想.行.識不味者。

彼眾生則不染於識。

以眾生味受.想.行.識故。

彼眾生染著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不為患者。

彼諸眾生不應厭色。以色為眾生患故。

彼諸眾生則厭於色。如是受.想.行.

識不為患者。彼諸眾生不應厭識。

以受.想.行.識為眾生患故。

彼諸眾生則厭於識。

諸比丘。若色於眾生無出離者。

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色。以色於眾生有出離故。

彼諸眾生出離於色。

如是受.想.行.識於眾生無出離者。

彼諸眾生不應出離於識。

以受.想.行.識於眾生有出離故。

彼諸眾生出離於識。

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陰不如實知味是味.

患是患.離是離者。

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

不脫.不出.不離。永住顛倒。

亦不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諸比丘!我以如實知此五受陰味是味.

患是患.離是離故。

我於諸天.若魔.若梵.沙門.

婆羅門.天.人眾中。自證得脫.得出.得離.

得解脫結縛。永不住顛倒。

亦能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因為於五蘊瞭解它的味、患、離故

所以悉達多太子才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是佛陀的修行經驗談。

因為眾生於味、患、離不如實知故染著於五蘊,

不能生起厭離心,所以不能解脫。

什麼是於味、患、離如實知呢?

雜阿含經42經七處經很清楚地解釋了它們的含義。

 

經云:

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

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云何色患如實知?

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

云何色離如實知?

謂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

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雜阿含經42經七處經

 

  經云:「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

如是色味如實知。」

如果因色法因緣生起喜愛之心那就是色味,

這裡喜樂指的是貪愛之心。

也就是說當眼睛看到形象的時候,

生起喜愛之心那就是色味,

同樣當耳朵聽到聲音的時候

鼻子聞到香味的時候,舌頭嘗到味道的時候,

身體接觸的時候,

意識看到法塵的時候內心生起喜愛之心那就是色味。

在這裡「味」是指貪愛之心。

如是如實地了知色味。

同樣如色一樣受、想、行、識的味也是如此瞭解。

 

什麼是色患?

經云:「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

五蘊是無常、苦、變化的現象,這是它的災患。

因為執取這些無常變化的五蘊不能得到永恆的幸福,

即使得到了它只是短暫的,是暫時的快樂而已,

當失去它的時候眾生反而受痛苦。

所以不能依靠它而得到永恆的快樂樂

(涅槃才是永恆的「快樂」),

如果執取這些無常的對象,

企圖依靠它而得到幸福,

終會有落空的、總會有失望的,

所以叫災患。

經云:「於此五受陰。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

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

(雜阿含經259經、104經)指的是這種災患。

從觀智的角度來講這些都屬於厭離智,

看到名色法的壞滅相之後才生起來的智慧。

所以它不是僅靠我們的思考得出的結論,

必須通過禪修才能達到的智慧境界。

所以當我們的智慧到達這種境界的時候,

才能真正明白擁有五蘊身並不是真正的快樂或幸福,

五蘊反而是人生的累贅是負擔。

雜阿含經73經重擔經告訴我們這些五蘊是重擔,

是嚴重的負擔。

因為養護這些五蘊身是很辛苦的過程,

所以擁有五蘊身本身是災患。

如果把這些五蘊當做快樂,

終究會被五蘊所害的。

如果能放下來,不再執取,不再擁有五蘊身的時候,

那才變得輕鬆自在,不再生起煩惱,那就是解脫,

那就是已成就涅槃,這是色離。

因此經云:

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

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斷除貪欲就是離。

 

雜阿含經73經重擔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重擔.取擔.捨擔.擔者。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重擔?謂五受陰。

何等為五?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云何取擔?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樂著。

云何捨擔?若當來有愛.貪.喜俱。

 

彼彼樂著永斷無余已.滅已。吐盡.離欲.滅沒。

云何擔者?謂士夫是。士夫者。如是名。

如是生。如是姓族。如是食。如是受苦樂。

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命齊限。

是名為重擔.取擔.捨擔.擔者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已捨於重擔  不復應更取

 重任為大苦  捨任為大樂

 當斷一切愛  則盡一切行

 曉了有餘境  不復轉還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擁有五蘊身等於擁有冤家

 

雜阿含經104經焰摩經,

還告訴我們五受陰是冤家,

五蘊身就像小偷一樣以僕人的身份混進主人家裡,

然後千方百計服侍好主人,努力得到主人的信任,

主人也對他沒有任何警惕,

可是當得到機會的時候趁機殺死主人奪取主人的全部財產然後逃走。

因為主人一直把小偷當成自己的兒子一樣相待,

沒有任何警惕,最終還是被小偷所害,所以叫冤家。

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

一輩子把五蘊當成自己或自己的兒子一樣細心照顧,

可是當四大壞滅的時候痛苦不堪,

最終還是被五蘊身所害。

就像經文所說一樣「愚痴無聞凡夫於五受陰作常想.

安隱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於此五受陰保持護惜。

終為此五受陰怨家所害。」這就是擁有五蘊身的災患。

 

 

五受陰冤家

 

尊者舍利弗語焰摩迦比丘:今當說譬。

夫智者以譬得解。如長者子。長者子大富多財。

廣求僕從。善守護財物。時。有怨家惡人。

詐來親附。為作僕從。常伺其便。晚眠早起。

侍息左右。謹敬其事。遜其言辭。令主意悅。

作親友想.子想。極信不疑。不自防護。

然後手執利刀。以斷其命。焰摩迦比丘。

於意云何。彼惡怨家。為長者親友。

非為初始方便。害心常伺其便。至其終耶?

而彼長者。不能覺知。至今受害?

答言:實爾。尊者。

舍利弗語焰摩迦比丘:於意云何?

彼長者本知彼人詐親欲害。善自防護。不受害耶?

答言:如是。尊者舍利弗。

如是。焰摩迦比丘:愚痴無聞凡夫於五受陰作常想.

安隱想.不病想.我想.我所想。

於此五受陰保持護惜。終為此五受陰怨家所害。

如彼長者。為詐親怨家所害而不覺知。焰摩迦。

多聞聖弟子於此五受陰。觀察如病.

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非我所。

於此五受陰不著.不受.不受故不著。

不著故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尊者舍利弗說是法時。

焰摩迦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雜阿含經104經焰摩經

 

 

四種如實知

 

除了三種如實知以外經典,

還告訴我們從苦、集、滅、道四聖諦的角度去瞭解五蘊。

五蘊本身是苦諦,這是我們應該瞭解的對象。

什麼叫五蘊?五蘊具體的含義在前邊已經解釋過。

集是集起,是苦集起的根本原因。

經云:「愛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

這跟色味是一個道理,

當眼睛看形象的時候生起喜愛的心理,

那就是貪愛的集起。

這個時候各種身體的現象和心理現象同時發生,

所以叫名色集。

集起主要指的是苦生起的根本原因,

即貪欲是一切痛苦的根本原因。

如果這些貪愛心(執著的心)消失了,

那麼以愛喜為條件的名色的現象也會跟著消滅。

所以叫「愛喜滅是名色滅。如是色滅如實知。」

這是通過禪修需要驗證的內容。

道是道跡,是指方法,也就是指八正道。

八正道是消滅這些苦或成就解脫必需的方法。

如果三種如實知加上苦、集就是五種如實知,

如果加上苦、集、滅、道那就是七種如實知。

所以對五蘊的瞭解

有三種、四種、五種、七種如實知等等,

以上是經藏教導我們的對五蘊如何如實知的內容。

 

  經云:

云何色如實知?

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

是名為色。如是色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

愛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

云何色滅如實知? 愛喜滅是名色滅。

如是色滅如實知。云何色滅道跡如實知?

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

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色滅道跡。

如是色滅道跡如實知。

   ——雜阿含經42經七處經

 

 

五種如實知

 

雜阿含經41經五轉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

我於此五受陰。五種如實知。色如實知。

色集.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

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

識集.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

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實知。

云何色集如實知?於色喜愛。是名色集。

如是色集如實知。云何色味如實知?

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

云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

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云何色離如實知?

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

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云何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受。

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

如是受如實知。云何受集如實知?

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云何受味如實知。

緣六受生喜樂。是名受味。如是受味如實知。

云何受患如實知?若受無常.苦.變易法。

是名受患。如是受患如實知。云何受離如實知?

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

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云何想如實知?謂六想身。云何為六。

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

是名想。如是想如實知。云何想集如實知?

謂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

云何想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

如是想味如實知。云何想患如實知?

謂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

如是想患如實知。云何想離如實知?

若於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

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

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

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

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云何行集如實知?

觸集是行集。如是行集如實知。云何行味如實知?

謂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

云何行患如實知? 若行無常.苦.變易法。

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云何行離如實知?

若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

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

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

是名為識身。如是識身如實知。云何識集如實知?

謂名色集。是名識集。如是識集如實知。

云何識味如實知?

識因緣生喜樂。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

云何識患如實知? 若識無常.苦.變易法。

是名識患。如是識患如實知。云何識離如實知?

謂於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識離。

如是識離如實知。

比丘。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是知.

如是見。如是知.如是見。離欲向。是名正向。

若正向者。我說彼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實知.如實見。

於色生厭.離欲。不起諸漏。心得解脫。

若心得解脫者。則為純一。純一者。

則梵行立。梵行立者。離他自在。

是名苦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七種如實知

 

雜阿含經42經七處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七處善.

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得無漏。

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身作證具足住: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云何比丘七處善?

比丘。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滅道跡.

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

識集.識滅.識滅道跡.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

是名為色。如是色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

愛喜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云何色滅如實知?

愛喜滅是名色滅。如是色滅如實知。

云何色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正志.

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是名色滅道跡。如是色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

如是色味如實知。云何色患如實知?

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

如是色患如實知。云何色離如實知?

謂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

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云何受如實知?謂六受。眼觸生受。

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

如是受如實知。云何受集如實知?

觸集是受集。如是受集如實知。

云何受滅如實知。觸滅是受滅。如是受滅如實知。

云何受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

乃至正定。是名受滅道跡。如是受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受味如實知。受因緣生喜樂。是名受味。

如是受味如實知。云何受患如實知?

若無常.苦.變易法。是名受患。

如是受患如實知。云何受離如實知?

若於受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

是名受離。如是受離如實知。

云何想如實知?謂六想。眼觸生想。

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為想。

如是想如實知。云何想集如實知?

觸集是想集。如是想集如實知。云何想滅如實知?

觸滅是想滅。如是想滅如實知。

云何想滅道跡如實知? 謂八聖道。正見。乃至正定。

是名想滅道跡。如是想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想味如實知?想因緣生喜樂。是名想味。

如是想味如實知。云何想患如實知?

若想無常.苦.變易法。是名想患。

如是想患如實知。云何想離如實知?

若於想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

是名想離。如是想離如實知。

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

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

如是行如實知。云何行集如實知?觸集是行集。

如是行集如實知。云何行滅如實知。

觸滅是行滅。如是行滅如實知。

云何行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

乃至正定。是名行滅道跡。

如是行滅道跡如實知。云何行味如實知?

行因緣生喜樂。是名行味。如是行味如實知。

云何行患如實知?若行無常.苦.變易法。

是名行患。如是行患如實知。云何行離如實知?

若於行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

是名行離。如是行離如實知。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

眼識。耳.鼻.舌.身.意識身。

是名為識。如是識如實知。

云何識集如實知?名色集是識集。

如是識集如實知。云何識滅如實知?

名色滅是識滅。如是識滅如實知。

云何識滅道跡如實知?謂八聖道。正見。

乃至正定。是名識滅道跡。如是識滅道跡如實知。

云何識味如實知。識因緣生喜樂。

是名識味。如是識味如實知。云何識患如實知?

若識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識患。

如是識患如實知。云何識離如實知?

若識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

是名識離如實知。比丘。是名七處善。

云何三種觀義?比丘。

若於空閒.樹下.露地。觀察陰.界.入

正方便思惟其義。是名比丘三種觀義。

是名比丘七處善.三種觀義。盡於此法得漏盡。

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現法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願我此功德   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   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   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   同得功德分

 

IMG_0373

 

資料來源:微信「阿含筆記」公眾號-經同意轉貼並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正念慈心療癒空間 的頭像
    正念慈心療癒空間

    正念慈心自然療癒空間

    正念慈心療癒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