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通過哲學思想是否能獲得正見
Dr. Min Tin Mon 告訴我,
哲學院的老師們都專心在聽開示,
過後他們說哲學思想和理論也同樣能利益人生。
在我的開示中,
我並沒有說這些哲學思想
不涉及個人生活或者對人生無意,
開示中的內容也不含有這樣的意思。
我談到因為許多哲學家的思想以及思維程度不同,
因此出現了許多不同的哲學思維和理論。
由於作為唯一存在的真理僅僅只有一種,
而哲學思想有多種多樣,
顯然一個人無法通過哲學思考或者理論來獲得真理。
例如,這裡有役所佛法禮堂,
裡面有一作佛像,一位比丘正在開示佛法,
大眾正在請聽開示。如果某個人進來看了一下,
他看到佛陀塑像、一位比丘,他還聽到了佛法開示。
那麼,他看到了真實情況,
也正確了解到「喔,這裡是佛法禮堂。」
但是,如果一個人從對面的街道看像這座建築物,
他可能會猜測這是一作公共禮堂。
他看到許多人聚集在一起,
他或者可能會猜想這是基督教、
印度教或穆斯林的禮堂,
所得結論都基於他自己的偏好。
他無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這是因為他只是遠距離看了一下,
這座建築物並猜想這究竟是什麼。
他的結論僅僅基於他的聰明思考。
在上週的開示中,
我還談到‘’正見‘’是指‘’如實知見一切現象如其所顯現‘’。
如果沒有‘’如實知見一切現象如其所顯現‘’的則不是正見。
以下是佛陀的開示:
‘’Yathabhutam sammappannaya datthabbam’’
這句巴利語可以翻以為:
datthabbam 當觀 應當看到(知)
Yathabhutam 如實 如它實際的樣子(如其所現)
sammappannaya 依等慧 以正確的智慧(正見)
‘’以正確的智慧,如實知一切現象如其所現‘’
正見(正確的理解)是指了知食物/現象的真實本質。
因此,如果一個人希望獲得正見,
必須在了知事物的過程中,
依如其顯現的真實本質去觀察一切事物(如是觀)。
如果沒有如實觀察一切事物如其所顯現的真實本質,
則無法獲得正見。
‘’如實觀察事物如其所顯現的真實本質‘’,
這說起來很簡單,
但是‘’觀察到事物如其真實的樣子‘’,
並不是按照人們平常所看事物的方法,
而是正如佛陀以及完全證悟的聖者
即阿羅漢們那樣再觀察它們。
它的含意是什麼,隨後我將告訴你們。
佛陀通過如實觀察一切事物/現象如其顯現
而了知道的真實本質,
以及所獲得的智慧遠比我能解釋的深奧百萬倍。
因此,佛陀說他的法是:
gambhiro 甚深
duddaso 難見
duranubodho 難悟
Santo 寂靜
panito 美妙
atakkavacaro 超越辯證理論,不再邏輯和推理的範圍。
當佛陀證悟之後,他想弘揚他所證悟的法,
他想知道當任何人聽到他開示時是否也能了悟這真理,
他這樣思維:
我所發現的法,甚深、難見、難解、
寂靜、崇高、超越辯證理論,
不是在邏輯推理範圍內,是高貴美妙的。
如何實現這樣的證悟呢?
Panditvavedaniyo 是指‘’智者必須親身體驗‘’ ,
換句話說,只有通過智慧禪的修習,
才能如實證悟聖法。
因此,通過哲學——
這門僅僅是做邏輯推理和思維的學問,
並不能獲得洞察事物真實本質的正見,
因為它不屬於哲學思想和邏輯推論的範疇。
這就是為何佛陀會明確指出‘’真實本質‘’
是atakkavacaro,atakkavacaro的意思是
指並不能通過思維和思考去了知,
或者說它超出思考的範圍。
稍後,我將進一步解釋為何不能把佛法
當成哲學邏輯推理或者思考的對象,
以及它只能通過親自體驗來了悟。
我想為那些尚不明白的人在解釋一下,
佛陀的教誨所涉及到的
跟世間和出世間智慧均有關。
換句話說,
佛陀教誨的目標是讓人從生活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以及獲得幸福生活。
佛陀教導我們還沒從人生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之前,
應該有如何的行為、言語和思想。
這些教誨是關於世間生活的教誨,
目的是今生的幸福。
事實上,由於在人生的輪迴中,
身、心現象不停出現,無法體驗到真正的幸福。
只有從身和心中解脫出來,
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安寧和幸福。
因此,佛陀教會的主要核心是
將人生從不斷輪迴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哲學思想中‘’幸福的人生‘’完全無法
與全知的佛陀所教導的‘’幸福的人生‘’相比。
但是人們可以原諒那些將它們作比較的人,
這是因為普通人對佛法深邃的智慧一點概念都沒有。
哲學家所建立的種種有關於幸福人生的理論
是根據他們的理解,
按照他們猜想的樣子和構想出來的。
佛陀關於從人生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教誨,
則完全與哲學家的純粹理論無關。
他們相聚甚遠,就像天與地之間的距離。
隨後你將理解它們的區別。
因此,我所要表達的是:
哲學思想以自己的方式
在有限的程度上可能會有利於某些人。
而由於佛陀關於人們幸福生活的教誨
同樣有利於原本的生活日常,
有人可能會說他們的基本原則是一樣的。
但是那些使人從生命中的束縛解脫出來
的教誨絕對不是哲學家的思想能力所能解決的。
如果哲學家生成這也在他們所能達到的範圍內,
那麼這些哲學家則應當被稱為無所不知的了。
如果許多天才,例如叔本華,
當時能夠對佛陀的教誨有信心並依此修習,
按照比一般人更聰明的程度,
很可能他們已經達到徹底的證悟。
不幸的是,我們都看到他們的推理
僅僅局限在世間幸福的某些領域。
這是因為,儘管他們都是極其聰明的人,
但是他們沒有機會碰到一位好的導師。
願我此功德 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 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 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 同得功德分
文章來源:證悟-通往永久和平與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