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筆記:何為功德福業?
內容介紹:
巴利文Puñña是指福或功德,
福是指功德果報,功是功勞或用功,
有費心費力,代表努力或拼搏。
德是德行,是善行為,是心靈的淨化,
意味著高尚的品德。
巴利文還有一個詞叫guṇa是指德行,
跟功德是同義詞。
從這些詞義來看,
所謂的福德並不僅僅是物質上富裕,
更多的時候包含了精神層面上的意義。
福和功德簡稱為福德。什麼叫福德?
一個人在自己從事的行業裡,
通過努力拼搏成為那個行業的成功者,
並且具備高尚品德的時候,
我們才可以稱呼他為有福德的人。
如果一個人擁有很多的財富,
可是並沒有德行,那麼這個人還是很欠缺的人。
對這樣的人,我們不能稱他為有福德。
總的來說,人的德行比物質上的富有更重要,
而財富只是德行的附隨品而已。
下面的法句很明確地告訴我們這些道理。
經云:如是若有於此聖法之中。
無信於善法。無禁戒.無博聞.無佈施.
無智慧於善法。彼雖多有金.銀.琉璃.
水精.摩尼.白珂.螺璧.珊瑚.琥珀.
碼瑙.玳瑁.硨渠.碧玉.赤石.琁珠。
然彼故貧窮。無有力勢。
是我聖法中說不善貧窮也。
--中阿含經125經貧窮經
中國人自古以來很講究「福」,
每年過春節的時候,
隨處可以看到家家戶戶門口上貼的「福」字,
而且是倒著貼的。意思是,福從天上降下來,
是天賜的意思。而這個「天」
並不是「老天爺」或「上帝」的意思,
而是代表人的「命運」,
而這個「命」或「運」
是完全依靠我們自己的努力(業)
來可以改變或創造的。福跟命運是相通,
所以也稱為福運。
人生一切的安排都是由自己的功德福報來決定,
因為業才是我們真正的主人,
由業來決定一切並帶領我們走向未來。
所以,如果生活上碰到不如意的事情,
明智的人就應該知道,
這是由於自己的福德不夠而造成的。
反過來,如果生活上一切都順利的人,
那是因為他已具足了功德福業的緣故。
因此,凡事不能怨天尤人,
只怨自己沒有累積過功德福業。
佛陀是福德最圓滿的人。
他為了成佛,
花了四阿僧祇劫加十萬大劫
漫長的時間來累積了波羅蜜。
可是連佛陀都沒法避免的12種不善業報,
因為那是他過去世所犯的不善業的果報。
連佛陀都是這樣,更何況是我們普通的人呢!
況且人間不如天堂,人是有很多缺陷的。
我們每個人不僅在過去,
現在的當下,
還在不斷地造作各種不同的不善業當中,
所以一直不停地承受著各種不同的不善業
的苦報而生活著。所以,人生充滿了痛苦,
而這個痛苦,在覺悟之前是不可能停止的,
它會繼續延續下去的,
這就是輪回的真實一面。
人只要是造業必須承受其業報,
這是不變的真理。
唯有善業才能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
其中智慧的成就是人生最大的福報及快樂。
而這個福報永遠都是屬於自己的,
任何人都沒辦法奪走。
這些道理,
當我們沒有接觸到正法之前是很難明白的。
即使碰到了佛法,可是沒有信根,
且不會努力的人照樣沒有辦法得到。
當下定決心改善自己並付出努力的人才能獲取的。
為此累積功德需要不間斷的努力,
這就是「功」字的含義。
如果一個人渴望美好的人生,
那麼他在活著的時候應該正確地認識佛法,
然後努力付諸實踐,多累積各種功德福業,
這樣的人才是最明智的人。
累積功德的方式總共有十種,
其中前三種是最殊勝的方式,
所以經典里經常單獨提這三點。
其三種方式為:佈施、持戒、禪修。
這個內容以後會有專門用一個主題來整理的,
敬請關注!
下面瞭解一下十種功德福業。
十種福業如下:
1. 佈施 Dāna
2. 持戒 Sīla
3. 禪修 Bhāvanā
4. 尊敬 Apacāyana
5. 服務 Veyyāvacca
6. 隨喜功德 pattidāna
7. 回向功德 Pattānumodana
8. 聽聞佛法 Dhammassavana
9. 弘揚佛法 Dhammadesanā
10. 培養正見 Diṭṭhijukamma 。
一、三種福業事
1,福業事有三種
世尊告諸比丘:
「諸比丘! 福業事有三種。以何為三耶?
即:施類福業事、戒類福業事、修類福業事。
--增支部8集36經
2、福事
世尊告給孤獨長者曰:
諸法無常。宜佈施福事.持戒福事.
生天福事。欲味.欲患.欲出。遠離之福。
--雜阿含經592經
3、三福之業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三福之業。云何為三。施為福業。
平等為福業。思惟為福業。
彼云何名施為福業?
若有一人。開心佈施沙門.婆羅門.
極貧窮者.孤獨者.無所趣向者。
須食與食。須漿給漿。衣被.飯食.
床臥之具.病瘦醫藥.香花.宿止。
隨身所便。無所愛惜。此名曰施福之業。
云何名平等為福業?
若有一人不殺.不盜。恆知慚愧。
不興惡想。亦不盜竊。好惠施人。無貪吝心。
語言和雅。不傷人心。亦不他淫。自修梵行。
己色自足。亦不妄語。恆念至誠。不欺誑言。
世人所敬。無有增損。亦不飲酒。恆知避亂。
復以慈心遍滿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爾。
八方.上下遍滿其中。無量無限。不可限。
不可稱計。以此慈心普覆一切。令得安隱。
復以悲.喜.護心普滿一方。二方.三方.
四方亦爾。八方.上下悉滿其中。無量無限。
不可稱計。以此悲.喜.護心悉滿其中。
是謂名為平等為福之業。
彼法云何名思惟為福業?
於是。比丘。修行念覺意。依無欲。
依無觀。依滅盡。依出要。修法覺意。
修念覺意。修猗覺意。修定覺意。
修護覺意。依無欲。依無觀。依滅盡。
依出要。是謂名為思惟為福業。
如是。比丘。有此三福之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佈施及平等 慈心護思惟
有此三處所 智者所親近
此間受其報 天上亦復然
緣有此三處 生天必不疑
--增一阿含經176經三福經
二、佈施中的三因善心
4、善行(Kusala)的分類
在論及心所(cetasikas)的那章中,
我們曾提到無貪、無瞋和無痴。
這些心所稱為因(hetus)或根。
就像一棵樹的根,
支撐整個有機體的繁茂旺盛一樣,
這些因根致使相應心和心所的成長和發展。
所以善心可分為兩類:
與無貪和無瞋兩因相應的二因善心
(dvihetuka- kusala-citta),
以及與上述提到的無貪、
無瞋和無痴三種因相應的三因善心
(tihetuka-kusala-citta)。
二因善心
當一個人以無貪和無瞋滋長善心時,
他值得稱贊的心(meritorious mind)是二因善心。
十種值得稱贊的行為中,
正見(Sammādiṭṭhi)是相信與瞭解業和業果。
這個智慧也稱為業自性智
(Kammassakatā-ñāṇa)。
完全不知道業和業果,
當一位未成年者或無知的人行使佈施時,
他覺得這樣做有一定的喜悅。
但這種喜悅並沒有伴隨著業自性智
(Kammassakatā-ñāṇa),
所以他的善心中沒有無痴【這個心所】。
只有無貪和無瞋兩個因現起。
因此這種心稱為二因善心。
現今,許多佛教徒是依慣例履行佈施和施捨,
而毫無有關業和業果的真正知識。
這種慷慨的行為是二因善心。
當多聞者循例行善時,
他們的善是屬於同一類別。
簡單地說,做了所有的善行而沒有智慧,
就稱為是二因善者(dvihetuka-kusala)。
三因善心
無貪、 無瞋和無痴三因的善心稱為三因善心
(tihetuka-kusala-citta)。
隨著業自性智所做的一切善行屬於這一類。
現今許多受過教育的信徒
是為了佛法僧以及他們的父母
和具良好態度的長者的緣故而行善。
由於他們的心伴隨著清楚的理解,
由此在輪回中帶來的好處,
因此他們的行為變成三因善者
(tihetuka-kusala)。
如果佈施是以內觀(Vipassanā)做思維:
「這些物質的東西真的是色聚(rūpa-kalāpas),
而且它們是無常、苦和無我。」不用說,
這樣的心理狀態絕對是最好的三因善心。
所以,做功德之前與分享所得的善德之前,
長者和父母們應該教導小孩們有關業和業果,
以及對無常、苦和無我本質的基本瞭解,
這是必要的事。
5、上等和劣等的善
在巴利文中,殊勝(ukkaṭṭha)意為上等,
而低劣(omaka)意為劣等。
以二因善心和三因善心兩者來說,
如果他們在前思或後思生起的當下,
被善心態所圍繞,
該行為是屬於殊勝的善(ukkaṭṭha-kusala)。
如果他們是被不善心態圍繞著,
則該行為是屬於低劣的善(omaka-kusala)。
當我們說被善或不善心態圍繞時,
我們的意思是,
只有那些與該善行有直接相關的心態。
如果這些心態無關於所做的善行,
我們不能說,有善或不善伴隨發生的狀態。
讓我們假定有位信徒就在給予大佈施之前,
對債務人大發雷霆並起訴他。
當然,這是瞋不善(dosa-akusala)。
但是,如果他的盛怒並不影響他的佈施,
並在行善後他感到很高興,
他從忿怒中生起的瞋不善,
不會對他的佈施善(dāna-kusala)
的質有不利的影響。
總而言之, 我們有這:
三因殊勝(Tihetuka- ukkaṭṭha )
意為有善行伴隨前思與後思兩者。
如果這些思缺少了一個,
那就成了三因低劣善(tihetuka omaka kusala)。
如果兩個思都缺席,
此功德更加屬於三因低劣(tihetuka omaka)類。
同樣地,應瞭解二因殊勝(dvihetuka-ukkaṭṭha)
和二因低劣(dvihetuka-omaka)。
在戒律(sīla)以及其他的功德中也一樣,
我們可以有同種類的前思、中思和後思,
二因和三因類型,與殊勝和低劣類型,。
箴言:
(一)伴隨瞭解業和業果的善行是三因善。
(二)如果沒有這樣的理解,就成了二因善。
(三)如果做善行之前和之後有善心,
就是殊勝善(ukka ha-kusala)。
(四)如果做善行之前和之後有不善心,
就是低劣善(omaka-kusala)。
--本文摘自加納卡毘旺薩尊者
(Venerable Ashin Janakābhi Vamsa) 著
《阿毗達摩輕鬆談》(Abhidhamma in Daily Life)
三,福火、福風、福水
6、何物火不燒?
有一天子說偈問佛:
何物火不燒 何風不能吹
水災壞大地 何物不流散
惡王及盜賊 強劫人財物
何男子女人 不為其所奪
云何珍寶藏 終竟不亡失
世尊說偈答言:
福火所不燒 福風不能吹
水災壞大地 福水不流散
惡王及盜賊 強奪人財寶
若男子女人 福不被劫奪
樂報之寶藏 終竟不亡失
--雜阿含經1291經火不燒經
7、福聚火不燒
有一天而說偈言:
何物火不燒 旋嵐不能壞
劫盡大洪水 一切浸爛壞
何物於彼所 而得不爛潰
男子若女人 所有諸財寶
以何方便故 王賊不能侵
是何堅牢藏 無能毀壞者?
世尊以偈答曰:
福聚火不燒 旋嵐不吹壞
劫盡洪水浸 不能令腐朽
男女有福聚 王賊不能侵
福是堅牢藏 無能侵毀者
--別譯雜阿含經289經福火經
8、何者盜不奪?
一 [天神:]
老時善何物 何者善安住
何者為人寶 何者盜不奪
二 [世尊:]
老時戒最善 信仰善住處
智慧乃人寶 功德盜不奪
--相應部經典第一相應
諸天相應第六老品[五一] 第一老
9、什麼是難被盜賊拿走的?
天神:
「什麼是善的,直到衰老?
什麼是善的,當已住立時?
什麼是人人的寶物?
什麼是難被盜賊拿走的?」
世尊:
「戒是善的,直到衰老,
信是善的,當已住立時,
慧是人人的寶物,
福德是難被盜賊拿走的。」
--相應部經典第1相應第51經衰老經(莊春江譯)
注釋: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善(SA.1015)」,
南傳作「善的」(sādhu,另譯為「善良的;好的」,
感嘆詞為「善哉!太好了!」),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好的,快樂的;幸福的」(good)。
「正戒(SA.1015);持戒(GA)」,
南傳作「戒」(Sīlaṃ,音譯為「屍羅」,
另譯為「德行」),參看《雜阿含91經》
「戒」比對。
四、莫畏福報
10、苦之原本
世尊告諸比丘:汝等莫畏福報。
所以然者。此是受樂之應。甚可愛敬。
所以名為福者。有此大報。汝等當畏無福。
所以然者。此名苦之原本。
愁憂苦惱不可稱記。無有愛樂。此名無福。
比丘。昔我自念七年行慈心。
復過七劫不來此世。復於七劫中生光音天。
復於七劫生空梵天處為大梵天。
無與等者統百千世界。三十六反為天帝釋形。
無數世為轉輪王。是故。諸比丘。作福莫惓。
所以然者。此名受樂之應。甚可愛敬。
是謂名為福。汝等當畏無福。
所以然者。苦之原本。愁憂苦惱不可稱記。
此名無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快哉福報 所願者得
速至滅盡 到無為處
正使億數 天魔波旬
亦不能嬈 為福業者
彼恆自求 賢聖之道
便盡除苦 後無有憂
--增一阿含經69經福經
11、福者是說樂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莫畏於福。
愛樂意所念。所以者何。福者是說樂。
畏於福。不愛樂意所念。所以者何。
非福者。是說苦。何以故?
我憶往昔長夜作福。長夜受報。
愛樂意所念。我往昔時七年行慈。
七返成敗。不來此世。世敗壞時。
生晃昱天。世成立時。
來下生空梵宮殿中。於彼梵中。
作大梵天。余處千返作自在天王。
三十六返作天帝釋。
復無量返作剎利頂生王。
比丘。我作剎利頂生王時。
有八萬四千大象……
比丘。我作此念:是何業果。為何業報。
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
有大福祐。有大威神?
比丘。我復作此念。是三業果。為三業報。
令我今日有大如意足。有大威德。有大福祐。
有大威神。一者佈施。二者調御。
三者守護。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觀此福之報 妙善多饒益
比丘我在昔 七年修慈心
七反成敗劫 不來還此世
世間敗壞時 生於晃昱天
世間轉成時 生於梵天中
在梵為大梵 千生自在天
三十六為釋 無量百頂王
剎利頂生王 為人之最尊
如法非刀杖 政御於天下
如法不加抂 正安樂教授
如法轉相傳 遍一切大地
大富多錢財 生於如是族
財谷具足滿 成就七寶珍
因此大福祐 所生得自在
諸佛御於世 彼佛之所說
知此甚奇特 見神通不少
誰知而不信 如是生於冥
是故當自為 欲求大福祐
當恭敬於法 常念佛法律
--中阿含經138經福經
12、有福快樂無福者苦
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承順一法。
不離一法。魔波旬不能得其便。
亦不能來觸嬈人。云何為一法?
謂功德福業。所以然者。
自憶往昔在道樹下。與諸菩薩集在一處。
弊魔波旬將諸兵眾數千萬億。
種種形貌。獸頭人身不可稱計。
天.龍.鬼.神.阿須倫.迦留羅.
摩休勒等。皆來運集。
時。魔波旬而語我言:
沙門速投於地。佛以福德大力。
降伏魔怨。諸塵垢消。無有諸穢。
便成無上正真道。諸比丘。當觀此義。
其有比丘功德具足者。
弊魔波旬不能得其便。壞其功德。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有福快樂 無福者苦
今世後世 為福受樂
是故。諸比丘。為福莫惓。
--增一阿含經70經
13、舍利弗與佛陀的對話
尊者舍利弗白世尊言:
尊。恆稱譽豪尊高位。不說卑賤。
然我。世尊。不嘆豪尊。不說卑賤。
處中而說。使得出家學道。
佛告舍利弗:汝等自稱言。不嘆豪尊。
不說卑賤。處中而說。得出家學道。
然我今日亦不說上.中.下及受生分。
所以然者。夫生甚苦。不足願樂。
如彼糞除。少尚極臭。何況積多。
今受生分亦復如是。一生.二生猶尚苦難。
何況流轉終始而可甘處。由有有生。
由生有老。由老有病。
有死.愁.憂.苦.惱。何可貪樂。
便成五盛陰身。吾今觀此義已。
而作是說。一生.二生猶尚苦難。
何況流轉終始而可甘處。
若當舍利弗。意欲生者。便當發願生豪貴家。
不生卑賤。所以然者。舍利弗。
眾生長夜為心所縛。不為豪族所縛。
然我。舍利弗。處豪貴家。是剎利種。
出轉輪聖王。設我不出家學道者。
應為轉輪聖王。今捨轉輪聖王位。
出家學道。成無上道。夫生卑賤家者。
不得出家學道。反墮惡趣。是故。舍利弗。
當求方便。降伏於心。
如是。舍利弗。當作是學。
--增一阿含經463經
五、修福的方法
14、世尊。我作如是。為多福不?
時。有年少婆羅門名郁多羅。
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
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行乞。
持用供養父母。令得樂離苦。
世尊。我作如是。為多福不?
佛告郁多羅:實有多福。
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養父母。
令其安樂。除苦惱者。實有大福。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如汝於父母 恭敬修供養
現世名稱流 命終生天上
--雜阿含經88經郁多羅經
15、我如是施得多福不?
時。有魔瞿婆羅門來詣佛所。
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
白佛言:瞿曇。我於家中常行佈施。
若一人來。施於一人。若二人.三人。
乃至百千。悉皆施與。我如是施。得多福不?
佛告婆羅門:汝如是施。實得大福。
所以者何?以於家中常行佈施。一人來乞。
即施一人。二人.三人。乃至百千。
悉皆施與故。即得大福。
時。魔瞿婆羅門即說偈言:
在家所為作 佈施復大會
因此惠施故 欲求大功德
今問於牟尼 我之所應知
同梵天所見 為我分別說
云何為解脫 勝妙之善趣
云何修方便 得生於梵世
云何隨樂施 生明勝梵天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施者設大會 隨彼愛樂施
歡喜淨信心 攀緣善功德
以其所建立 求離諸過惡
遠離於貪欲 其心善解脫
修習於慈心 其功德無量
況復加至誠 廣施設大會
若於其中間 所得諸善心
正向善解脫 或余純善趣
如是勝因緣 得生於梵世
如是之惠施 其心平等故
得生於梵世 其壽命延長
--雜阿含經1159經魔瞿經
16、五施令得大福
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惠施不得其福。
云何為五?
一者以刀施人。二者以毒施人。
三者以野牛施人。四者淫女施人。
五者造作神祠。
是謂。比丘。有此五施不得其福。
比丘當知。復有五施令得大福。
云何為五?
一者造作園觀。二者造作林樹。
三者造作橋梁。四者造作大船。
五者與當來.過去造作房舍住處。
是謂。比丘。有此五事令得其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園觀施清涼 及作好橋梁
河津渡人民 並作好房舍
彼人日夜中 恆當受其福
戒定以成就 此人必生天
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此五德施。
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增一阿含經310經
17、世間福與出世間福
爾時。
尊者摩訶周那則於晡時從宴坐起。
往詣佛所。到已作禮。卻坐一面。
白曰:世尊。可得施設世間福耶?
世尊告曰:可得。周那。有七世間福。
得大福祐。得大果報。得大名譽。
得大功德。云何為七?
周那。有信族姓男.族姓女。
施比丘眾房舍.堂閣。周那。
是謂第一世間之福。得大福祐。
得大果報。得大名譽。得大功德。
復次。周那。有信族姓男.族姓女。
於房舍中施與床座.氍氀.毾㲪.
氈褥.臥具。周那。是謂第二世間之福。
得大福祐。得大果報。得大名譽。
得大功德。
復次。周那。有信族姓男.族姓女。
於房舍中施與一切新淨妙衣。周那。
是謂第三世間之福。得大福祐。
得大果報。得大名譽。得大功德。
復次。周那。有信族姓男.族姓女。
於房舍中常施於眾朝粥.中食。
又以園民供給使令。若風雨寒雪。
躬往園所。增施供養。諸比丘眾食已。
不患風雨寒雪沽漬衣服。
晝夜安樂禪寂思惟。周那。
是謂第七世間之福。得大福祐。
得大果報。得大名譽。得大功德。
周那。信族姓男.
族姓女已得此七世間福者。若去若來。
若立若坐。若眠若覺。若晝若夜。
其福常生。轉增轉廣。周那。
譬如恆伽水。從源流出。入於大海。
於其中間轉深轉廣。周那。如是信族姓男.
族姓女已得此七世間福者。若去若來。
若立若坐。若眠若覺。若晝若夜。
其福常生。轉增轉廣。
於是。尊者摩訶周那即從坐起。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長跪叉手白曰:
世尊。可得施設出世間福耶?
世尊告曰:可得。周那。
更有七福出於世間。得大福祐。
得大果報。得大名譽。得大功德。
云何為七?
周那。有信族姓男.族姓女。聞如來.
如來弟子游於某處。聞已歡喜。
極懷踴躍。周那。是謂第一出世間福。
得大福祐。得大果報。得大名譽。得大功德。
復次。周那。有信族姓男.族姓女。
聞如來.如來弟子欲從彼至此。
聞已歡喜。極懷踴躍。周那。
是謂第二出世間福。得大福祐。
得大果報。得大名譽。得大功德。
復次。周那。有信族姓男.族姓女。
聞如來.如來弟子已從彼至此。聞已歡喜。
極懷踴躍。以清淨心躬往奉見。禮敬供養。
既供養已。受三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
而受禁戒。周那。是謂第七出世間福。
得大福祐。得大果報。得大名譽。得大功德。
周那。信族姓男.
族姓女若得此七世間之福及更有七出世間福者。
其福不可數。有爾所福。爾所福果。
爾所福報。唯不可限.不可量.
不可得大福之數。
周那。譬如從閻浮洲有五河流。
一曰恆伽。二曰搖尤那。三曰捨勞浮。
四曰阿夷羅婆提。五曰摩企。流入大海。
於其中間水不可數。有爾所升斛。
唯不可限。不可量.不可得大水之數。
周那。如是信族姓男.
族姓女若得此七世間之福
及更有七出世間福者。
其福不可數。有爾所福。爾所福果。
爾所福報。唯不可限.不可量.
不可得大福之數。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恆伽之河 清淨易渡
海多珍寶 眾水中王
猶若河水 世人敬奉
諸川所歸 引入大海
如是人者 施衣飲食
床榻茵褥 及諸坐具
無量福報 將至妙處
猶若河水 引入大海
--中阿含經7經世間福經
六、由福成佛道
17、福力尊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智者當惠施 諸佛所嘉嘆
是故清淨心 勿有懈慢意
為死之所逼 受大極苦惱
至彼惡趣中 無有休息時
若復欲來時 極受於苦惱
諸根自然壞 由惡無休息
若醫師來時 合集諸藥草
不遍其身體 由惡無休息
若復親族來 問其財貨本
耳亦不聞聲 由惡無休息
若復移在地 病人臥其上
形如枯樹根 由惡無休息
若復已命終 身命識已離
形如牆壁土 由惡無休息
若復彼死屍 親族舉塳間
彼無可持者 唯福可怙耳
是故。大王。當求方便。施行福業。
今不為者。後悔無益。
爾時。世尊便說斯偈:
如來由福力 降伏魔官屬
今已還佛力 是故福力尊
是故。大王。當念作福。
為惡尋當悔。更莫復犯。
--增一阿含經471經
18、由福成佛道
爾時。阿那律縫故衣裳。
是時。眼遂敗壞。而得天眼。
無有瑕穢。是時。
阿那律以凡常之法而縫衣裳。
不能得使縷通針孔中。
是時。阿那律便作是念:
諸世間得道羅漢。當與我貫針。
是時。世尊以天耳清淨。聞此音聲。
諸世間得道阿羅漢者。當與我貫針。
爾時。世尊至阿那律所而告之曰:
汝持針來。吾與貫之。
阿那律白佛言:向所稱說者。
謂諸世間欲求其福者。與我貫針。
世尊告曰:世間求福之人無復過我。
如來於六法無有厭足。云何為六?
一者施。二者教誡。三者忍。四者法說.
義說。五者將護眾生。
六者求無上正真之道。
是謂。阿那律。如來於此六法無有厭足。
阿那律曰:如來身者真法之身。
復欲更求何法?如來已度生死之海。
又脫愛著。然今日故求為福之首?
世尊告曰:如是。阿那律。如汝所說。
如來亦知此六法為無厭足。
若當眾生知罪惡之原身.口.意所行者。
終不墮三惡趣。以其眾生不知罪惡之原。
故墜墮三惡趣中。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世間所有力 游在天人中
福力最為勝 由福成佛道
是故。阿那律。當求方便。
得此六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增一阿含經337經
19、降魔
我昔未成佛道。坐樹王下時。
便生此念:欲界之中誰最豪貴?
我當降伏。此欲界之中。天及人民。
皆悉靡伏。時。我復重作是念:
聞有弊魔波旬。今當與彼戰。以降波旬。
一切憍慢豪貴之天。一切靡伏。
時我。比丘。於座上笑。
使魔波旬境界皆悉震動。
虛空之中聞說偈聲:
捨真淨王法 出家學甘露
設克廣願者 空此三惡趣
我今集兵眾 瞻彼沙門顏
設不用我計 執腳擲海表
是時。弊魔波旬嗔恚熾盛。
即告師子大將曰:速集四部之眾。
欲往攻伐沙門。又當觀察為有何力勢。
堪任與我共戰鬥耶?我爾時復更思惟:
與凡人交戰猶不默然。何況欲界豪貴者乎?
要當與彼少多爭競。時我。比丘。
著仁慈之鎧。手執三昧之弓.智慧之箭。
俟彼大眾。是時。弊魔.大將兵眾十八億數。
顏貌各異。猿猴.師子來至我所。
爾時。羅剎之眾。或一身若干頭。
或有數十身而共一頭。或兩肩有三頸。
當心有口。或有一手。或有兩手者。
或復四手。或兩手擎頭。口銜死蛇。
或頭上火然。口出火光。或兩手擘口。
欲前啖之。或披腹相向。手執刀劍。
擔持戈矛。或執舂杵。或擔山.負石.
擔持大樹者。或兩腳在上。頭在下。
或乘象.師子.虎.狼.毒蟲。或步來者。
或空中飛。是時。弊魔將爾許之眾。
圍繞道樹。
時。魔波旬在我左側而語我曰:
沙門速起。時我。比丘。默然不對。
如是再三。魔語我曰:沙門畏我不乎?
我告之曰:我今執心無所畏懼。
時波旬曰:沙門。頗見我四部之眾耶。
然汝一己。無有器杖兵刃。禿頭露形。
著此三衣。復言。吾無所畏。
爾時。我向波旬。便說此偈:
仁鎧三昧弓 手執智慧箭
福業為兵眾 今當壞汝軍
……
時。我復語波旬曰:汝作福。唯有一施。
今得作欲界魔王。我昔所造功德。
無能稱計。汝今所說。方言甚難耶?
波旬報曰:今所作福。汝今證知。
汝自稱說造無數福。誰為證知?
時我。比丘。即伸右手以指案地。
語波旬:我所造功德。地證知之。
我當說此語。是時地神從地湧出。
叉手白言:世尊。我當證知。
地神語適訖。時魔波旬愁憂苦惱。
即退不現。
--增一阿含經384經
20、降伏魔官屬
又且。比丘。吾昔日時。
七歲之中恆修慈心。經歷七成劫.敗劫。
不往來生死。劫欲壞時。便生光音天。
劫欲成時。便生無想天上。
或作梵天。統領諸天。領十千世界。
又復三十七變為釋提桓因。
又無數變為轉輪聖王。比丘。
以此方便。知其行慈心。其德如是。
復次。行慈心者。身壞命終。
生梵天上。離三惡道。去離八難。
復次。其行慈者。生中正之國。
復次。行慈者。顏貌端正。
諸根不缺。形體完具。
復次。其行慈心者。躬自見如來。
承事諸佛。不樂在家。欲得出家學道者。
著三法衣。剃除須發。修沙門之法。
修無上梵行。
比丘當知。猶如金剛。人取食之。
終不消化。要當下過。其行慈心之人。
亦復如是。若如來出世。要當作道。修無上梵行。
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
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是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
設如來不出世時。彼善男子不樂在家。
當何所趣向?
佛告阿難曰:若如來不出時。
然善男子不樂在家。自剃須發。
在閑靜之處。克己自修。即於彼處。
盡諸有漏。成無漏行。
是時。阿難白佛言:云何。世尊。
彼人自修梵行.三乘之行。彼人何所趣向?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吾恆說三乘之行。
過去.將來三世諸佛。盡當說三乘之法。
阿難當知。或有是時。眾生之類顏貌壽命。
轉轉減少。形器瘦弱。無復威神。
多諸嗔怒.嫉妒.恚痴.奸偽.幻惑。
所行不真。或復有利根捷疾。展轉諍競。
共相鬥訟。或以手拳.瓦石.刀杖。
共相傷害。是時。眾生之類執草便成刀劍。
斷斯命根。其中眾生。行慈心者無有嗔怒。
見此變怪。皆懷恐懼。悉共馳走。
離此惡處。在山野之中。自然剃除須發。
著三法衣。修無上梵行。克己自修。
盡有漏心而得解脫。便入無漏境。
各各自相謂言。我等已勝怨家。
阿難當知。彼名為最勝。
是時。阿難復白佛言:
彼人為在何部。聲聞部。
辟支部。為佛部耶?
佛告阿難:彼人當名正在辟支部。
所以然者。此人皆由造諸功德。
行眾善本。修清淨四諦。分別諸法。
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然者。
履仁行慈。此德廣大。吾昔著此慈仁之鎧。
降伏魔官屬。坐樹王下。成無上道。
以此方便。知慈最第一。慈者最勝之法也。
阿難當知。故名為最勝。行慈心者。
其德如是。不可稱計。當求方便。
修行慈心。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增一阿含經405經
今日阿含法語 真正的貧窮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世有欲人貧窮。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世尊復告諸比丘曰:
若有欲人貧窮舉貸他家財物。
世中舉貸他家財物。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世尊復告諸比丘曰:若有欲人舉貸財物。
不得時還。曰曰長息。世中長息。
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世尊復告諸比丘曰:
若有欲人長息不還。財主責索。
世中財主責索。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世尊復告諸比丘曰:
若有欲人財主責索。不能得償。
財主數往至彼求索。
世中財主數往至彼求索。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世尊復告諸比丘曰:
若有欲人財主數往至彼求索。
彼故不還。便為財主之所收縛。
世中為財主收縛。為大苦耶?
諸比丘白曰:爾也。世尊。
是為世中有欲人貧窮是大苦。
世中有欲人舉貸財物是大苦。
世中有欲人舉貸長息是大苦。
世中有欲人財主責索是大苦。
世中有欲人財主數往至彼求索是大苦。
世中有欲人為財主收縛是大苦。
如是若有於此聖法之中。無信於善法。
無禁戒.無博聞.無佈施.無智慧於善法。
彼雖多有金.銀.琉璃.水精.摩尼.白珂.
螺璧.珊瑚.琥珀.碼瑙.玳瑁.硨渠.
碧玉.赤石.琁珠。然彼故貧窮。
無有力勢。是我聖法中說不善貧窮也。
彼身惡行。口.意惡行。
是我聖法中說不善舉貸也。
彼欲覆藏身之惡行。不自發露。
不欲道說。不欲令人訶責。不順求。
欲覆藏口.意惡行。不自發露。
不欲道說。不欲令人訶責。不順求。
是我聖法中說不善長息也。
彼或行村邑及村邑外。諸梵行者見已。
便作是說。諸賢。此人如是作.如是行.
如是惡.如是不淨。是村邑刺。彼作是說。
諸賢。我不如是作.不如是行.不如是惡.
不如是不淨。亦非村邑刺。
是我聖法中說不善責索也。
彼或在無事處。或在山林樹下。或在空閑居。
念三不善念欲念.恚念.害念。
是我聖法中說不善數往求索也。
彼作身惡行。口.意惡行。彼作身惡行。
口.意惡行已。因此緣此。身壞命終。
必至惡處。生地獄中。
是我聖法中說不善收縛也。
我不見縛更有如是苦.如是重.如是粗.
如是不可樂。如地獄.畜生.餓鬼縛也。
此三苦縛。漏盡阿羅訶比丘已知滅盡。
拔其根本。永無來生。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世間貧窮苦 舉貸他錢財
舉貸錢財已 他責為苦惱
財主往求索 因此收系縛
此縛甚重苦 世間樂於欲
於聖法亦然 若無有正信
無慚及無愧 作惡不善行
身作不善行 口意俱亦然
覆藏不欲說 不樂正教訶
若有數數行 意念則為苦
或村或靜處 因是必有悔
身口習諸行 及意之所念
惡業轉增多 數數作復作
彼惡業無慧 多作不善已
隨所生畢訖 必往地獄縛
此縛最甚苦 雄猛之所離
如法得財利 不負得安隱
施與得歡喜 二俱皆獲利
如是諸居士 因施福增多
如是聖法中 若有好誠信
具足成慚愧 庶幾無慳貪
已捨離五蓋 常樂行精進
成就諸禪定 滿具常棄樂
已得無食樂 猶如水浴淨
不動心解脫 一切有結盡
無病為涅槃 謂之無上燈
無憂無塵安 是說不移動
--中阿含經125經貧窮經
願我此功德 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 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 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 同得功德分
資料來源:微信「阿含筆記」公眾號-經同意轉貼並註明出處。
原創 善戒 阿含筆記 2022-08-07 11:08 發表於廣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