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雜阿含經第八經《過去無常經》講義

 

請大家先讀一讀雜阿含經第八經

《過去無常經》

 

雜阿含經第8經 過去無常經 (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過去.未來色無常。

況現在色!聖弟子!如是觀者。

不顧過去色。不欲未來色。

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

如是。過去.未來受.想.行.識無常。

況現在識。聖弟子。如是觀者。

不顧過去識。不欣未來識。

於現在識厭.離欲.正向滅盡。

如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云:「過去、未來色無常,況現在色。

這句話告訴我們過去和未來的色(色身)

沒有一個永恆的持續的存在,

比如有沒有看過一個從古代開始

一直活到現在的長生不老的人?沒有!

我們每個人都會知道

未來誰都會死亡的事實,

所以過去和未來色都是無常的。

既然過去和未來都是無常的,

更何況是現在的色身呢!

這就是經文的意思。

所以不要誤認為現在擁有的這個色身,

是永恆存在的,

可是很多人還在執著這個身體,

希望長生不老,

特別是那些有權勢的帝王家,

像秦始皇一樣追求長生不老,

是不是?

除了色身還有受、想、行、識等精神現象,

有人認為有一個靈魂是永恆存在的,

那就是邪見

我們都知道這個色身,

包括所有的精神活動都是無常變化的,

會消失的東西,

可是為什麼做不到放下呢? 

因為貪愛的緣故,

人人執著這個生命,

希望繼續長久地維持這個生命。

其實大部分的宗教,

都是拿靈魂的觀念來安慰自己,

安慰那些信仰者和追隨者,

相信人死後靈魂是可以永生的。

這就是所謂的宗教,

可是佛教是否認這些主張,

因為以邪見(有靈魂或有我的邪見),

執取五蘊為永恆或快樂的貪愛,

是輪回受苦的根本。

所以佛陀苦口婆心的告訴我們,

現在這個身體,

這個生命是無常的東西,

所以如果不想受苦那就不要執取這些

當然佛陀所說的無常,

其實還有更深層次的含義,

那就是通過毗婆捨那禪修,

才能體驗這些五蘊身(名色法)

是「無常、苦、無我」。

本經文就是告訴我們,

如何通過毗婆捨那禪修,

觀五蘊是「無常、苦、無我」的方法。

 

首先佛陀把色分成,

過去、現在、未來三種來分別,

這是分類所有的色法分成,

十一種分類方法中的三種。

十一種分類指的是

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

若內.若外、若粗.若細、

若好.若醜、若遠.若近等十一種分類

這十一種分類已經包含一切的色法,

然後告訴我們一切的色法,

沒有一個是永恆存在的,

所以有這種分類方式。

比如經云:

頗有色常、恆、不變易、正住耶?

如是受、想、行、識。常、恆、不變易、正住耶?」

於是佛陀手裡捏一把少量的土,

告訴比丘說:

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

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恆.不變易.正住法。

佛陀的意思是說,

沒有一個色法可以常、恆、不變易、永恆存在

所有一切的受、想、行、識都是這樣

無有一色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恆久存者。

無有受、想、行、識常住不變而一向樂、恆久存者。

從時間的角度,

這三種已經包含了所有一切的色法。

包括所有受、想、行、識等精神現象。

在這裡要注意:

這裡雖然只提到了五蘊中的色法,

但很自然地受、想、行、識等四蘊,

也跟色法一樣不能常住不變易。)

 

IMG_6793

 

內觀是觀察過去還是未來?

 

從內觀禪修的角度觀察這些色法,

只觀現在當下發生的色法,

而不是過去或未來的色法。

所以經文又提到了

如是觀者。不顧過去色。不欲未來色。

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

因為過去已經過去了,

我們無法回憶全部的過程,

未來還沒有到無法預測和聯想,

所以也無法觀察。

關於這點請聆聽下面,

馬哈希大師的開示。

 

 

為何我們不觀照過去或未來的事物?

 

因為它們無法讓你觀察實相,

並清除你的煩惱。

你無法記住過去生,

即使今生,

你也記不住過去大部分的往事。

因此,若觀照過去的事物,

你如何如實了知事物的特相和作用呢?

比較近期發生的事物可回憶,

但當你回憶它們時,

你想:

「我看、我聽、我想。

這是我在那時看到,這是我現在在看。」

你還是有「我」的觀念,

甚至有永恆和快樂的觀念。

未來還未發生,

你無法確知它發生時會是怎樣的。

你可能已預先觀照它們,

但當它們真正生起時,

卻可能觀照不到。

因此,渴愛、邪見和煩惱,

全部重新生起。

因此,經由學習和思惟觀照未來,

是無法如實了知事物的實相,

非調伏煩惱的方法。

 

不確定時間的事物不曾存在,

將不會存在,

也不存在於己身或他人之中。

它們只是由學習和思惟想象出來。

它們只是很動聽及看似精深,

但再加省察,

它們只是名字、符號和形狀的概念。

所以我們觀照當下生起的現象。

不觀照過去、未來或時間不確定的現象。

在這裡,

我們所講的是現量的(實際發生的)內觀禪法。

比量的(推論的)禪修中,

我們可以觀照過去、

未來和時間不確定的現象。  

在此說明一下

內觀智有兩種:「現量智」(paccakkhañāṇa

和「比量智」(anumānañāṇa)。

觀照當下實際生起現象的特相、無常等特性,

所獲得的智慧是「現量智」。

從這「現量智」,

你推論過去、未來(未曾經驗的)的現象

為「無常、苦、無我」,這是「比量智」。

——摘自《內觀要義》

 

  通過以上開示,

我們不僅瞭解了內觀需要觀察當下的五蘊現象,

而且還瞭解了觀察五蘊的方法有兩種,

一個是現量另一個是比量。

一般內觀指的是現量,

通過內觀開發智慧之後才能做到比量的觀察

也就是說通過現量智,

我們才可以看破當下的身心現象的本質,

然後通過比量智知道過去和未來跟現在一樣,

才能不執著於過去和不攀緣於未來,

於當下遠離貪愛走向涅槃。

所以經云:「不顧過去色。不欲未來色。」

然後「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

這是現量智的結果。

 

 

過去心不可得

 

  「不顧過去色。不欲未來色。

於現在色厭.離欲.正向滅盡

這句經文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不錯!這就是大家熟悉的北傳《金剛經》裡面

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現在心不可得」的句子來源。

其實中阿含經的跋地羅帝偈

和南傳中部的一夜賢者經

更詳細地告訴我們這句法語的真正含義。

 

跋地羅帝偈:

    慎莫念過去  亦勿願未來

 過去事已滅  未來復未至

 現在所有法  彼亦當為思

 念無有堅強  慧者覺如是

 若作聖人行  孰知愁於死

 我要不會彼  大苦災患終

 如是行精勤  晝夜無懈怠

 是故常當說  跋地羅帝偈

中阿含經165溫泉林天經

 

 

         一夜賢者偈: 

  勿追於過去   勿願於未來

  一切過去者   彼已皆捨棄

  未來者未至   而彼現在法

  處處善觀察   不搖又不動

  了知彼修習   唯應今日作

  作須必熱心   誰知明日光

  不遇死大軍   實謂無是事

  熱心如是住   晝夜不懈怠

  此一夜賢者   謂靜寂默者

           —中部 131132

 

IMG_6787

 

法是現見的

 

下面我們看一下法隨念的法句。

法隨念:

Svākkhāto Bhagavatā Dhammo sandiṭṭhiko

akāliko ehipassiko opanayiko paccattaṃ

veditabbo viññūhi ti

法是佛已善說、當下可見的(現見的)、

不待時的(超越時空的)、歡迎來見的、

引導向前的、被智者證悟的。

 

這裡說法是當下可見的,

就是現量觀察,阿含經叫做「現見法」。

法不是過去或未來可見的,

所以是不等待未來,

它是超越時間和空間概念的

所以叫做現見法。 

 

什麼叫現見法?

雜阿含經第215經很清楚地告訴我們。

 

佛告富留那:

「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

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

 

當眼見色的時候內心有沒有生起對色的貪愛?

能如實覺知這些不善心就是現見法。

這就符合毗婆捨那內觀禪修的現量智。

 

在這裡為什麼提到眼見色等六入處呢?

因為六入處是集法

也就是所有的貪欲都是通過六入處而生起

即眼見色的時候,

耳聞聲的時候...意(心)知法(法塵)的時候生起。

五蘊是法的現象,所以用心去覺知法。

當然眼見色的同時,

內心已經發生五蘊等法的現象,

這就是五蘊和六入處的關係,

是內和外的關係,也是是不可分離的關係。

因此想見法必須如實觀察,

六入處當下發生的身心現象,這就是現量智。

 

如果雜阿含經第8經,

是從五蘊的角度解釋內觀禪修的話,

雜阿含經208經是從六入處的角度,

解釋的內觀禪修的現量智。

其實兩個經典是同一個經典,

只是從五蘊和六入處的角度不同而已。

請參考下面雜阿含經第208經。

 

 

雜阿含經208經 無常經(二〇八)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毗捨離耆婆拘摩羅藥師庵羅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未來眼無常。

況現在眼。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

不顧過去眼。不欣未來眼。

於現在眼厭.不樂.離欲.向厭。

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如無常。苦.空.無我。

亦如是說。

如內入處四經。如是外入處。

色.聲.香.味.觸.法四經.

內外入處四經。亦如是說。

 

 

法是什麼?

 

首先要知道「法」是什麼? 

原始經典里提到的「法」有廣泛的含義

巴利文叫達摩(dhamma)

一般指的是佛陀的教法。

從禪修的角度講的話,

在禪修當中,

能直接體驗到的究竟法才是真正的「法」

上面提到的所謂「現見法」

指的就是究竟法。

通過什麼才能體驗這些究竟法?

也就是根據什麼才能判定這是究竟法?

每一個究竟法,

都有個別的特性和共同的特性

我們通過它們的特性,

才能判別這些究竟法,

這點已經在雜阿含經第一經講義裡,

解釋過,請回到第一經講義看一下。

另外,什麼叫概念法?什麼叫究竟法?

它們的定義是什麼?

這些都在《內觀禪修教理課程》裡面

有詳細的解釋,請大家參加課程就明白了 。

下面摘錄《阿含筆記29》的內容

具體解釋一下「法」是什麼。

 

 

法是什麼?

 

什麼是法(dhamma)

首先,是教學,教導pariyatti的意思。

第二,是原因,條件hetu的意思。

第三,是德行guṇa的意思。

第四,是指不是概念的究竟之法

nissatta-nijjīvatā

nissatta-nijjīvatā的文字含義是,

不是眾生satta,也不是靈魂jīva)

也就是說,

所謂的究竟之法指的非眾生或靈魂等

概念法的究竟之法的意思。

以上四種再可以分成兩大類:

一是佛陀所教導(真理,德行等)

的教法。

二是所謂身心現象的究竟之法

(不是概念的)。

為了分別前後兩個不同的含義,

在西方學術界用大小文字來代表它們的意思。

也就是大文字Dhamma代表的是前者,

小文字dhamma代表的是後者。

所以,

應該從兩方面記住達摩(dhamma)的含義才對。

阿毗達摩教法的含義或意義就是阿毗達摩。

阿毗達摩主要談論的

四種究竟法:心、心所、色、涅槃。

可是佛陀在阿毗達摩經里

也給我們顯示了俗諦法。

與究竟法一起,

概念法也包含在阿毗達摩經里。

因此阿毗達摩的教法

可以分真諦法與俗諦法兩種。

 ——摘自《阿含筆記29:論藏的教法

 

 

雜阿含經215經 富留那經(二一五)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

尊者富留那比丘往詣佛所。

稽首佛足。退住一面。

白佛言: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

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

世尊。云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

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

能作此問!富留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

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

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

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

云何滅熾然?云何不待時?云何正向?

云何即此見?云何緣自覺?富留那比丘。

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

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

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已。

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

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

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

意亦復如是。

佛說此經已。

富留那比丘聞佛所說。

歡喜奉行。

 

願我此功德   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   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   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   同得功德分

 

03.PNG

 

資料來源:微信「阿含筆記」公眾號-經同意轉貼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禪修 阿含經 善戒尊者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正念慈心療癒空間 的頭像
    正念慈心療癒空間

    正念慈心自然療癒空間

    正念慈心療癒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