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含筆記13:最勝施

 

內容介紹:

     佈施有勝如差別,對象不同結果也不同。

也跟佈施者本人的心態與佈施的目的

及佈施的量有關係。

本筆記專門收錄了各種不同層次的佈施種類

及根據不同對象的佈施結果。

比如佈施有高等的,中等的,還有低等的,

都有相應的標準。

經云:佈施畜生得福百倍。

施不精進人得福千倍。施精進人得福百千倍。

施離欲外仙人得福億百千倍。

施向須陀洹無量……

況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耶!

這一法句告訴我們,

佈施的對象越優秀,施者可得到的回報也越殊勝

緬甸有句諺語說:

「好的食物是往上走的」,

也許這句諺語的來源就是上句法句。

在緬甸出家人的地位比任何人都高,

因為出家人是傳達佛法的傳遞者。

如果沒有出家人弘法,

在家人是沒法得知這些佛陀寶貴的教法,

所以在緬甸出家人是特別倍受尊重。

而且作為緬甸的父母來講,

一生最驕傲的事情就是自己的孩子出家為僧,

然後成為有名的說法師。

在緬甸,

會說法的法師或者能指導別人禪修的導師,

到哪裡都受到大家的歡迎和愛戴。

緬甸的出家人大部分都是天天托鉢的,

很多的老百姓每天早上提前做好食物之後,

等待過來托鉢的出家人。

供養給出家人之後,他們自己才開始食用,

包括孝養年老的父母都是這樣的。

這是一種極真誠的佈施行為,

因為其真誠,

好的食物是往往被供養給德高望重的對象,

是這個意思。

   本筆記還收錄了經文中最勝施的法句,

這也是在四部阿含經里總共出現三次的絕句

全部收錄在本筆記里。最勝施法句告訴我們,

再多的佈施不如三皈依,三皈依不如持戒,

持戒不如彈指間懷有慈心,

懷有慈心的利益不如擁有智慧的利益大

也就是說,佈施不僅僅局限於物質上的施捨,

從廣義的角度來講,持戒或懷有慈心才是真正的大施。

比如經云:若人罵我。我終不報。

設人害我。手卷相加。刀杖相向。

瓦石相擲。當起慈心。不興嗔恚。

我所施者。施意不絕。是謂。比丘。

名曰大施。--增一阿含經15經。

持戒或慈心,我們稱它為無畏施或不恐怖施

因為持戒或懷有慈心的人不會傷害任何眾生,

不帶給任何恐懼於任何眾生,

自然能帶給眾生幸福和安樂。

正如拿再多的物品沒辦法換取生命一樣,

不傷害任何眾生,

都是比佈施更有價值的高尚行為。

所以持戒的利益遠比佈施大。

而禪修的功德比持戒的功德更殊勝。

可以說在十福業事當中,

禪修的功德是最殊勝的。

因為禪修能帶給我們真正的智慧

什麼叫最勝施?

通過禪修能觀察到身心現象的剎那生滅,

有這種智慧的人

才能對所有的眾生真正懷有慈憫心,

而且能施捨給眾生最好的禮物(智慧)的人。

智慧才是世上最殊勝的佈施,所以叫最勝施

從佈施到禪修,

這是很自然地一步一步往高的層面

昇華的過程,也是佛陀對我們的諄諄教導。

我們累積這些福業的最終目的,

無非就是為了得到徹底的解脫,

而只有禪修才能帶給我們這些真正的利益。

 

 

一、三種不同層次的佈施

 

1、三種標準

佈施可分為三種標準:

下等佈施Hīna-dāna)、

中等佈施 Majjhima-dāna  

高等佈施 Paṇīta- dāna)。

這種分類是以所捐贈的供養為基礎。

如果供養物不如一個人所消費的東西,

就是下等佈施。

如果一個人捐贈的東西

與一個人所使用的質量同等,

就是中等佈施。

如果一個人的佈施優於一個人

所消費的東西,就是高等佈施。

另一方面, 佈施可分為三種

下等佈施( Dāsa- dāna)、

中等佈施(Sahāya-dāna

和上等佈施(Sāmi-dāna)。

下等的佈施像施予奴隸;

中等的佈施像給予朋友;

上等的佈施像獻予主人。

薄弱的慾望、

努力和思(cetanā)會成為下等佈施。

平凡的慾望、

努力和思會成為中等佈施。

有力的願望、勤勉和思會成為高等佈施。

期望得到贊嘆或聲望所做的佈施,

諸如「他是寺院或寶塔的捐造者」是下等佈施。

推測在未來存在的整個輪回,

具有利益所做的佈施是中等佈施。

沒有未來利益的考量,

而是以符合道德和智慧的習俗,

真誠善意的佈施行善是上等佈施。

注意:不期望任何利益所做的佈施,

比那些期望未來有回報所做的佈施更高貴。

為他人的幸福而無私、

利他的善意只屬於最高貴的人,

例如:菩薩。

希望獲得世俗奢華所做的佈施是下等佈施,

意圖逃避輪回所做的佈施是中等佈施

菩薩的大佈施

為了圓滿佈施波羅蜜Dāna pārami),

希望幫助有情眾生解脫輪回

而列為上等佈施。

這些是善行的不同程度,

視一個人的心態而定。

其他的善行,

例如:持戒等等,

也可發現類似的善行之不同程度。

 

2、佈施會延長輪回嗎?

一些人錯誤的認為佈施會延長輪回。

在那兩位朋友的故事中,

我們已看到那位行佈施者並沒有較晚證悟涅槃。

所以斷言佈施會延長輪回是不合邏輯的。

事實上, 捐贈者不潔的心才會導致再生的循環。

由於佈施,

一個人若貪得無厭地享受人和天人的奢華,

將致使一個人徘徊在輪回的循環中。

有些不正確地說法提到,

佛陀本人必須在輪回中努力更久的時間,

因為佛陀珍惜每一世的佈施。

這絕對是不真實的。

在我們所有人都仍在死亡和再生中漂流時, 

由於佈施波羅蜜的功德,

無數的佛陀早已成就最高的覺悟了。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是

我們的佈施遠超過佛陀的佈施的結果嗎?

凡聖塔拉(Vessantara)菩薩

以前所未有的程度行使佈施,

僅兩世之後就覺悟成佛。

所以很顯然地,

佈施不是輪回中長期受苦的原因。

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佈施不會延長輪回。

只有當我們的心識被渴愛污染了,

才會對我們起重大的影響,

延長我們的輪回。

所有的菩薩

只為一切知智Sabbaññuta-ñāṇa)而努力,

他們必須在輪回中徘徊,

直到成就一切知智所必要的圓滿波羅蜜。

他們必須累積佛陀應得的智慧。

一個貼切的比喻是芒果,

芒果不會變軟好吃,

除非它是成熟期才摘取的。

 

兩類善行(Kusala

不是希望逃避輪回

而是希望享受人和天人奢華所做的佈施,

稱為再生輪轉的善行(vaṭṭanissita-kusala)。

旨在成就涅槃所做的佈施,

稱為中止輪轉的善行(vivaṭṭanissita-kusala)。

這兩類善中,無論是佈施或是持戒,

若是再生輪轉的善行,

將延長一個人在輪回中的苦難。

在另一方面,各種的中止輪轉之善行,

將會驅使你擺脫輪回,

幫助你達成崇高的願望,也就是證悟涅槃。

 

3、行欲者的佈施               

居士。若有一行欲人。

如法以道求索財物。

彼如法以道求財物已。

自養安隱及父母.妻子.奴婢.作使。

亦供養沙門.梵志。

令升上與樂俱而受樂報。

生天長壽。得財物已。不染不著。

不縛不繳。不繳已染著。見災患。

知出要而用者。

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第一.

最大.最上.最勝.最尊。為最妙也。

猶如因牛有乳。因乳有酪。

因酪有生酥。因生酥有熟酥。

因熟酥有酥精。酥精者。

為最第一.最大.最上.最勝.最尊。

為最妙也。如是。居士。

此行欲人於諸行欲人為最第一.

最大.最上.最勝.最尊。為最妙也。

  於是。世尊說此頌曰:

  若非法求財  及法非法求

  不供不自用  亦不施為福

  二俱皆有惡  於行欲最下

  若如法求財  自身勤所得

  供他及自用  亦以施為福

  二俱皆有德  於行欲最上

  若得出要慧  行欲住在家

  見災患知足  節儉用財物

  彼得出欲慧  於行欲最上

       --中阿含經126經行欲經

 

IMG_6794

 

二、不同的對象有不同的結果

 

4、十四私施

 

佛告阿難:復次。阿難。

云何有十四私施。得大福。

得大果。得大功德。得大廣報?

有信族姓男.族姓女佈施如來。

施緣一覺。施阿羅訶。

施向阿羅訶。施阿那含。

施向阿那含。施斯陀含。

施向斯陀含。施須陀洹。

施向須陀洹。施離欲外仙人。

施精進人。施不精進人。

佈施畜生。阿難。

佈施畜生得福百倍。

施不精進人得福千倍。

施精進人得福百千倍。

施離欲外仙人得福億百千倍。

施向須陀洹無量。得須陀洹無量。

向斯陀含無量。得斯陀含無量。

向阿那含無量。得阿那含無量。

向阿羅訶無量。得阿羅訶無量。

緣一覺無量。況復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耶。

此十四私施得大福。得大果。

得大功德。得大廣報。

   --中阿含經180經瞿曇彌經

 

5、施畜生食者

時。王波斯匿見世尊默然受請。

即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還至捨衛城。

敕諸群臣曰:

吾欲飯佛及比丘僧三月供養。

給所須物。衣被.飯食.

床臥具.病瘦醫藥。

汝等亦當發歡喜心。

  諸臣對曰:如是。

  時。王波斯匿即於宮門外。

作大講堂。極為殊妙。懸繒幡蓋。

作倡妓樂。不可稱計。施諸浴池。

辦諸油燈。辦種種飯食。味有百種。

是時。王波斯匿即白。時到。

唯願世尊臨顧此處。

  爾時。世尊以見時到。著衣持鉢。

將諸比丘僧。前後圍繞。入捨衛城。

至彼講堂所。到已。就座而坐。

及比丘僧各隨次而坐。

  是時。王波斯匿將諸宮人。

自行食。供給所須。乃至三月。

無所短乏。給與衣被.飯食.床臥具.

病瘦醫藥。見世尊食訖。

持種種華散世尊及比丘僧上。

更取小座於如來前坐。

白世尊曰:我曾從佛聞以因緣本末。

施畜生食者。獲福百倍。

與犯戒人食者。獲福千倍。

施持戒人食者。獲福萬倍。

施斷欲仙人食者。獲福億倍。

與向須陀洹食者。獲福不可計。

況復成須陀洹乎。況向斯陀含.得斯陀含道。

況向阿那含.得阿那含道。

況向阿羅漢.得阿羅漢道。

況向辟支佛.得辟支佛。

況向如來.至真.等正覺。

況成佛及比丘僧。其福功德不可稱計。

我今所作功德。今日已辦。

  世尊告曰:大王。勿作是語。

作福無厭。今日何故說所作已辦。

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記。

  過去久遠。有王名曰地主。

統領此閻浮里地…….

爾時。地主大王者豈是異人乎?

莫作是觀。所以然者。

爾時地主大王者。即我身是。

我於爾時。七萬歲中。

以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

供養彼佛。令不減少。般涅槃後。

復於七萬歲中供養形像舍利。

燒香.然燈。懸繒幡蓋。

無所渴乏。我於爾時。

以此功德。求在生死獲此福祐。

不求解脫。大王當知。

爾時所有福德。今有遺余耶?莫作是觀。

如我今日觀彼富有。無有毫釐如毛髮許。

所以然者。生死長遠。不可稱記。

於中悉食福盡。無有毫釐許在。

是故。大王。

莫作是說言:我所作福祐。

今日已辦。大王。

當作是說:我今身.口.意所作眾行。

盡求解脫。不求在生死福業。

便於長夜安隱無量。

  爾時。王波斯匿便懷恐懼。

衣毛皆竪。悲泣交集。以手抆淚。

頭面禮世尊足。

自陳過狀:如愚.如騃。無所覺知。

唯願世尊受我悔過。今五體投地。

改已往之失。更不造此言教。

唯願世尊受我悔過。如是再三。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大王。

今於如來前悔其非法。改往修來。

我今要受汝悔過。更莫復造。

  --增一阿含經195

 

6、施持戒人勝於犯戒之人

  爾時。波斯匿王往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

波斯匿王往白世尊言:如來審有是語。

施我獲福多。余者獲福少。

施我弟子。勿施余人。

設有人作是語者。豈非毀如來法乎?

  佛告王曰:我無此語。獨應施我。

勿施余人。大王當知。我恆有此語。

若比丘鉢中遺余擲著水中。

軟蟲食之猶得其福。

何況施人而不獲福乎?

但。大王。我有是語。施持戒人。

其福益多。勝於犯戒之人。

  爾時。波斯匿王前白佛言:

唯然。世尊。施持戒人。

其福倍多於犯戒之人者上。

  王復白佛言:尼揵子來語我言。

沙門瞿曇知於幻術。能回轉世人。

世尊。此語為審乎。為非耶?

  佛告王曰:如是。大王。

如向來言。我有幻法。能回轉世人。

  王白佛言:何者名為回轉幻法?

  佛告王曰:其殺生者其罪難量。

其不殺者受福無量。

其不與取者獲罪無量。

其不盜者獲福無量。夫淫泆者受罪無量。

其不淫者受福無量。其邪見者受罪無量。

其正見者獲福無量。我所解幻法者。

正謂此耳。

  是時。波斯匿王白世尊言:

若當世間人民.魔.若魔天.有形之類。

深解此幻術者則獲大幸。自今已後。

不復聽外道異學入我國界。

聽四部之眾恆在我宮。

 

常當供養。隨其所須。

佛告大王:勿作是語。所以然者。

施畜生之類。猶獲其福。及施犯戒之人。

亦獲其福。施持戒之人。福亦難量。

施外仙道之人。獲一億之福。

施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

辟支佛及佛。其福不可量。是故。

大王。當興發意。供給當來過去諸佛.

聲聞弟子。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增一阿含經420

 

 

三、佈施的利益與功能

 

7、佈施的利益

     佈施的利益無需多加詳盡地陳述。

餵養一隻小動物只是一次的善行,

在未來的一百世會帶來

(一)長壽、(二)美麗、(三)成功、

(四)力量、(五)智慧。

當再生於人界或天界時,

由於今生的佈施,而勝過其他人(beings)。

在迦葉佛(Kassapa)時代,

有兩個和尚,彼此是好朋友。

其中的一位是慷慨的捐贈者,

另一位則不是。

由於他們兩位都持戒,

因此他倆一再生為人類和天人,

直到喬達摩佛陀的時代。

在個別的每一世中,

那位慷慨者在身分地位上總是優於另一位。

而在他們的最後一世,

他倆再生為人類,

出生在憍薩羅(kosala)國王的宮廷中。

那位慷慨的捐贈者成為王子,

而另一位成為首相的兒子。

當王子睡在帝王白色傘下的金色搖籃時,

另一位則睡在木制的搖籃內。

雖然最後他倆都證悟涅槃,

但每一世他們享受到的利益都完全不同。

 

8、佈施的功能

      一個人需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讓我們假設有個人, 

由於自己的業而過著貧困的生活,

給予這位窮人援助等同於佈施。

就真正意義上來說,比丘不是窮人,

但是他們需要四資具作為他們的生計,

因此他們是有需要的人。

所以供養施捨四資具給比丘也等同佈施。

      某些比丘和方丈持續地領受許多供養。

然而,如果你供養他們仍然需要的事物,

這也算是幫助有需要的人。

即使你供養的是他們目前不需要的事物,

但這也意味幫助仍有需要的人,

因為接受者通常會將供養物

送給其他有需要的比丘或一般信徒。

不論你是幫助一些人或數不清的人,

佈施是【高尚的行為】,佈施是美德。

那些真正明白佈施好處的人,

總會覺得佈施是正直的行為。

 

 

四、最勝之施

 

9、此施最勝

     究羅檀頭白佛言:

齊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得大果報。

復有勝者耶?

     佛言:有。問曰:何者是?

    佛言:於此三祭祀及十六祀具。

若能常供養眾僧。

使不斷者。功德勝彼。

      又問:於三祭祀及十六祀具。

若能常供養眾僧使不斷者。

為此功德最勝。復有勝者耶?

      佛言:有。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以三祭祀及十六祀具

並供養眾僧使不斷者。

不如為招提僧起僧房堂閣。

此施最勝。

       又問:為三祭祀及十六祀具。

並供養眾僧使不斷絕。

及為招提僧起僧房堂閣。

為此福最勝。復有勝者耶?

      佛言:有。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為三種祭祀.十六祀具。

供養眾僧使不斷絕。

及為招提僧起僧房堂閣。不如起歡喜心。

口自發言:我歸依佛。

歸依法。歸依僧。此福最勝。

       又問:齊此三歸。

得大果報耶。復有勝者?

       佛言:有。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以歡喜心受.

行五戒。盡形壽不殺.不盜.

不淫.不欺.不飲酒。此福最勝。

       又問:齊此三祀。至於五戒。

得大果報耶。復有勝者?

       佛言:有。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能以慈心念一切眾生。

如構牛乳頃。其福最勝。

       又問:齊此三祀。至於慈心。

得大果報耶。復有勝者?

        佛言:有。 又問:何者是?

       佛言:若如來.至真.

等正覺出現於世。

有人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眾德悉備。

乃至具足三明。滅諸痴冥。具足慧明。

所以者何。以不放逸.樂閑靜故。

此福最勝

      究羅檀頭又白佛言:

瞿曇。我為祭祀。具諸牛羊各五百頭。

今盡放捨。任其自游隨逐水草。

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聽我於正法中為優婆塞。自今以後。

盡形壽不殺.不盜.不淫.不欺.不飲酒。

唯願世尊及諸大眾時受我請。

爾時。世尊默然受之

       時。婆羅門見佛默然受請已

即起禮佛。繞三匝而去。

還家供辦種種肴膳。明日時到。

爾時。世尊著衣持鉢。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詣婆羅門捨。就座而坐。

時婆羅門手自斟酌。供佛及僧。

食訖去鉢。行澡水畢。

佛為婆羅門而作頌曰:

       祭祀火為上  諷誦詩為上

       人中王為上  眾流海為上

       星中月為上  光明日為上

       上下及四方  諸有所生物

       天及世間人  唯佛為最上

       欲求大福者  當供養三寶 

       --長阿含23經究羅檀頭經

 

10、居士家頗行施耶?

  世尊問須達哆居士曰:

居士家頗行施耶?

  須達哆居士答曰:

唯然。世尊。家行佈施。

但為至粗。不能好也。糠飯麻羹。姜菜一片。

  世尊告曰:居士。

若施粗食及施妙食。俱得報耳。

居士。若行粗施。不信施.不故施.

不自手施.不自往施.不思惟施.不由信施.

不觀業果報施者。當觀如是受報。

心不欲得好家。不欲得好乘。

不欲得好衣被。不欲得好飲食。

不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

以不至心故行施也。居士。

當知受報如是。居士。若行粗施。

信施.故施.自手施.自往施.

思惟施.由信施.觀業果報施者。

當觀如是受報。心欲得好家。欲得好乘。

欲得好衣被。欲得好飲食。欲得好五欲功德。

所以者何。以其至心故行施也。

居士。當知受報如是。

  居士。若行妙施。不信施.不故施.

不自手施.不自往施.不思惟施.

不由信施.不觀業果報施者。

觀如是受報。心不欲得好家。

不欲得好乘。不欲得好衣被。

欲得好飲食。不欲得好五欲功德。

所以者何。以不至心故行施也。居士。

當知受報如是。居士。若行妙施。

信施.故施.自手施.自往施.

思惟施.由信施.觀業果報施者。

當觀如是受報。心欲得好家。欲得好乘。

欲得好衣被。欲得好飲食。

欲得好五欲功德。所以者何?

以其至心故行施也。居士。

當知受報如是。

  居士。昔過去時有梵志大長者。

名曰隨藍。極大富樂。資財無量。

封戶食邑多諸珍寶。

畜牧產業不可稱計。

彼行佈施其像如是。

八萬四千金鉢盛滿碎銀。

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銀鉢盛滿碎金。

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金鉢盛滿碎金。

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銀鉢盛滿碎銀。

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象。莊珓嚴飾。

白絡覆上。行如是大施。八萬四千馬。

莊嚴珓飾。白絡金合霏那。行如是大施。

八萬四千牛。衣繩衣覆。

轂之皆得一斛乳汁。行如是大施。

八萬四千女。姿容端正。睹者歡悅。

眾寶瓔珞。嚴飾具足。

行如是大施。況復其餘食啖含消。

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

若復有施滿閻浮場凡夫食者

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

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

若復有施一須陀洹食者

此於彼施最為勝也

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

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

施百須陀洹食。

若復有施一斯陀含食者

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

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

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食。

若復有施一阿那含食者

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

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

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食。

若復有施一阿羅訶食者

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

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

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

百阿那含.百阿羅訶食。

若復有施一辟支佛食者

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

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

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

百阿那含.百阿羅訶.百辟支佛食。

若復有施一如來.無所著.等正覺食者

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

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

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

百阿羅訶.百辟支佛食。若有作房舍。

施四方比丘眾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

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

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

百阿羅訶.百辟支佛食。

作房舍施四方比丘眾。

若有歡喜心歸命三尊佛.法.比丘眾及受戒者。

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

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

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

百阿羅訶.百辟支佛食。

作房舍施四方比丘眾。

歡喜心歸命三尊佛.法.比丘眾及受戒。

若有為彼一切眾生行於慈心

乃至轂牛頃者。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居士。若梵志隨藍行如是大施。

及施滿閻浮場凡夫人食。

施百須陀洹.百斯陀含.百阿那含.

百阿羅訶.百辟支佛食。

作房舍施四方比丘眾。

歡喜心歸命三尊佛.法.比丘眾及受戒。

為一切眾生行於慈心。乃至轂牛頃。

若有能觀一切諸法無常.苦.空及非神者。

此於彼施為最勝也。

於居士意云何。昔時梵志大長者名隨藍者。

謂異人耶?莫作斯念。所以者何。

當知即是我也。我昔為梵志大長者。

名曰隨藍。居士。我於爾時為自饒益。

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

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

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

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

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戚。

亦未能得脫一切苦。

  居士。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

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

我今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

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

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

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

我今已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戚。

我今已得脫一切苦。

   --中阿含經155經須達哆經

11、我亦知此福

  爾時。阿那邠邸長者往至世尊所。

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

世尊問長者曰:云何。長者。

汝家中恆佈施耶?

  長者白佛:貧家恆行佈施。

又飲食粗弊。不與常同。

世尊告曰:若佈施之時。

若好.若醜。若多.若少。

然不用心意。復不發願。復無信心。

由此行報。所生之處不得好食。

意不貪樂。意亦復不樂著於好衣裳。

亦復不樂著好田業。心亦不著五欲之中。

正使有僕從奴婢。亦復不受其教。

所以然者。正由其中不用心故。故受其報。

若長者佈施之時。若好.若醜。

若多.若少。當至誠用心。勿有增損。

廢後世橋梁。彼若所生之處。飲食自然。

七財具足。心恆樂五欲之中。

正使有奴婢使人。恆受其教。

所以然者。由於中發歡喜心故。

  長者當知。

過去久遠有梵志名毗羅摩

饒財多寶。真珠.虎珀.硨磲.

瑪瑙.水精.琉璃。好喜佈施。

爾時。佈施之時。

用八萬四千銀鉢盛滿碎金。

復有八萬四千金鉢盛滿碎銀。

作如是施。復以八萬四千金銀澡罐施。

復以八萬四千牛。皆以金銀覆角。

皆作如是佈施。

復以八萬四千玉女佈施。

衣裳自覆。復以八萬四千臥具。

皆用氍氀文繡毾㲪自覆。

復以八萬四千衣裳佈施。

復以八萬四千龍象佈施。

皆用金銀挍飾。

復以八萬四千匹馬佈施。

皆用金銀鞍勒自副。復以八萬四千車佈施。

作如是大施。復以八萬四千房舍佈施。

於四城門中佈施。須食與食。

須衣與衣。衣被.飲食.床臥具.

病瘦醫藥。皆悉與之。

長者當知。彼毗羅摩雖作是佈施。

不如作一房舍。持用佈施招提僧。

此福不可計量。

正使彼作如是施。

及作房舍持用施招提僧。

不如受三自歸佛.法.聖眾

此福不可稱計。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

又受三自歸。雖有此福。

不如受持五戒。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

受三自歸。受持五戒。雖有此福。

不如彈指之頃。慈愍眾生

此福功德不可稱計。

正使彼人作如是施。作僧房舍。

受三自歸。奉持五戒。及彈指之頃。

慈愍眾生。雖有此福。故不如須臾之間。

起於世間不可樂想。此福功德不可稱量。

然彼所作功德。我盡證明。

作僧房舍。我亦知此福

受三自歸。亦知此福

受持五戒。我亦知此福

彈指之頃。慈愍眾生。我亦知此福。

須臾之間。起於世間不可樂想。

我亦知此福

  爾時。彼婆羅門作如是大施者。

豈是異人乎?莫作是觀也。所以然者。

爾時施主者。即我身是也。長者當知。

過去久遠所作功德。信心不斷。

不起著想。是故。長者。

若欲佈施之時。若多.若少。若好.若醜。

歡喜惠施。勿起想著。手自佈施。

莫使他人。發願求報。後求受福。

長者當獲無窮之福。如是。長者。

當作是學。

   --增一阿含經237

(南傳相應經典  A.9.20

 

 

五、在家人正確的佈施

 

12、供養三火

佛告婆羅門:

或有一邪盛大會主行施作福而生於罪。

為三刀劍之所刻削。得不善果報

何等三?謂身刀劍.口刀劍.意刀劍。

何等為意刀劍生諸苦報?

如一會主造作大會。

作是思惟:我作邪盛大會。

當殺爾所少壯特牛。

爾所水特.水牸。爾所羊犢及種種諸蟲。

是名意刀劍生諸苦報。

如是施主雖念作種種佈施.

種種供養。實生於罪。

云何為口刀劍生諸苦報?

有一會主造作大會。

作如是教:我今作邪盛大會。

汝等當殺爾所少壯特牛。

乃至殺害爾所微細蟲。

是名口刀劍生諸苦報。

大會主雖作是佈施.供養。

實生於罪。

云何為身刀劍生諸苦報?

謂有一大會主造作大會。

自手傷殺爾所特牛。

乃至殺害種種細蟲。

是名身刀劍生諸苦報。

彼大會主雖作是念種種佈施.

種種供養。實生於罪。

然婆羅門當勤供養三火

隨時恭敬。禮拜奉事。

施其安樂。何等為三?

一者根本。二者居家。三者福田。

何者為根本火?

隨時恭敬。奉事供養。

施其安樂。謂善男子方便得財。

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養父母。

令得安樂。是名根本火。何故名為根本?

若善男子從彼而生。所謂父母。

故名根本。善男子以崇本故。

隨時恭敬。奉事供養。施以安樂。

何等為居家火?

善男子隨時育養。施以安樂

謂善男子方便得財。手足勤苦。

如法所得。供給妻子.

宗親.眷屬.僕使.傭客。隨時給與。

恭敬施安。是名家火。何故名家?

其善男子處於居家。樂則同樂。

苦則同苦。在所為作皆相順從。

故名為家。是故善男子隨時供給。

施與安樂。

何等名田火?

善男子隨時恭敬。尊重供養。

施其安樂。謂善男子方便得財。

手足勤勞。如法所得。

奉事供養諸沙門.婆羅門。

善能調伏貪.恚.痴者。

如是等沙門.婆羅門。建立福田。

崇向增進。樂分樂報。未來生天。

是名田火。何故名田?為世福田。

謂為應供。是故名田。

是善男子隨時恭敬。奉事供養。

施其安樂。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根本及居家  應供福田火

 是火增供養  充足安隱樂

 無罪樂世間  慧者往生彼

 如法財復會  供養所應養

 供養應養故  生天得名稱 

然。婆羅門。

今善男子先所供養三火應斷令滅。

何等為三?謂貪慾火.嗔恚火.愚痴火。

所以者何?若貪火不斷不滅者。自害害他。

自他俱害。現法得罪。後世得罪。

現法後世得罪。緣彼而生心法憂苦。

恚火.痴火亦復如是。婆羅門。

若善男子事積薪火。隨時辛苦。

隨時然。隨時滅火因緣受苦。

 

13、云何名優婆塞捨具足?

  時。有釋種名摩訶男。來詣佛所。

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優婆塞?

  佛告摩訶男:

在家清白修習淨住。

男相成就。作是說言:

我今盡壽歸佛.

歸法.歸比丘僧。為優婆塞。

知我。是名優婆塞。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

云何名為優婆塞信具足?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者。

於如來所正信為本。堅固難動。

諸沙門.婆羅門.

諸天.魔.梵。及余世間所不能壞。

摩訶男。是名優婆塞信具足。

  摩訶男白佛言:

世尊。云何名優婆塞戒具足?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離殺生.

不與取.邪淫.妄語.飲酒。

不樂作。摩訶男。

是名優婆塞戒具足。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

云何名優婆塞聞具足?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聞具足者。

聞則能持。聞則積集。

若佛所說初.中.後善。

善義善味。

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悉能受持。

摩訶男。是名優婆塞聞具足。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

云何名優婆塞捨具足?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捨具足者。

為慳垢所纏者。心離慳垢。住於非家。

修解脫施.勤施.常施。樂捨財物。

平等佈施。摩訶男。是名優婆塞捨具足。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

云何名優婆塞智慧具足?

  佛告摩訶男:

優婆塞智慧具足者。謂此苦如實知。

此苦集如實知。此苦滅如實知。

此苦滅道跡如實知。摩訶男。

是名優婆塞慧具足。

    --雜阿含經927經優婆塞經

 

 

今日阿含法語   此人不得報恩

 

  摩訶簸邏闍鉢提瞿曇彌(佛姨母)

持新金縷黃色衣往詣佛所。稽首佛足。

卻住一面。白曰:世尊。

此新金縷黃色衣我自為世尊作。

慈愍我故。願垂納受。

  世尊告曰:瞿曇彌。

持此衣施比丘眾。施比丘眾已。

便供養我。亦供養眾。

  大生主瞿曇彌至再三白曰:

世尊。此新金縷黃色衣我自為世尊作。

慈愍我故。願垂納受。

  世尊亦至再三告曰:瞿曇彌。

持此衣施比丘眾。施比丘眾已。

便供養我。亦供養眾。

  爾時。尊者阿難立世尊後執拂侍佛。

於是。尊者阿難白曰:世尊。

此大生主瞿曇彌於世尊多所饒益。

世尊母命終後乳養世尊。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是。阿難。

大生主瞿曇彌實於我多所饒益。

我母命終後乳養於我。

阿難。我亦於大生主瞿曇彌多所饒益

所以者何?大生主瞿曇彌因我故。

得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

不疑三尊.苦習滅道。

成就信.戒.多聞.施.慧。

離殺斷殺.

不與取.邪淫.妄言.離酒斷酒。

阿難。若有人因人故。

得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

不疑三尊.苦習滅道。

成就信.戒.多聞.施.慧。

離殺斷殺.不與取.邪淫.妄言.離酒斷酒者。

此人供養於彼人至盡形壽。

以飲食.衣被.床榻.湯藥及若干種諸生活具。

不得報恩。

   --中阿含經180經瞿曇彌經

 

願我此功德   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   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   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   同得功德分

 

03.PNG

 

資料來源:微信「阿含筆記」公眾號-

經同意轉貼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正念慈心療癒空間 的頭像
    正念慈心療癒空間

    正念慈心自然療癒空間

    正念慈心療癒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