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筆記:欲本
內容介紹:
欲指的是貪欲(lobha),跟瞋和痴一起稱為三毒。貪欲是所有不善心當中最普遍的心理現象,所以經常是被第一個提起的不善心。貪、嗔、痴可以代表所有的不善心,因為所有的不善心都以貪、嗔、痴為根。
本筆記所收錄的經文主題是貪欲。首先應該知道什麼是貪欲?筆記以論藏的教法和經藏的教法兩個角度解釋什麼是貪欲。
貪欲是一種障礙法,所以是必須要消除的對象。那麼如何遠離這些貪欲?佛陀是如何教導我們遠離這些貪欲的?貪欲又是什麼原因而生起的? 這些內容都是本筆記的重點。
貪欲是什麼?
從強烈的慾望開始到微細的嗜好或執著都屬於貪欲。貪欲主要通過五個感官器官接觸外緣的時候發生,所以叫五欲功德(這些五個感官功能本身是善業果報的結果,因此用功德來稱呼)。普通的人面對這五個感官的對象不能如理思維,所以內心經常充滿貪、瞋、痴。因此對凡夫來講這五個感官的對象是生起貪、嗔、痴的根源,所以我們稱它為六塵(包括法塵)。
貪欲有兩個朋友
貪欲有兩個好朋友,即邪見和慢心。邪見和慢的性質相反,所以兩個是不能同時生起,可是邪見和慢都是以貪為根,都跟貪欲有著密切的關係。
何為邪見? 所謂邪見指的是有身見,即認為有一個「我」存在的觀念。只要是有這種邪見存在,肯定以各種方式來表現貪欲的。比如有「我」就有一個「我的」觀念,這個「我的」意味著自己所擁有的,所以它是屬於貪欲。
阿毗達摩對貪欲的四種鑒別法中,貪欲生起的直接原因(近因)是邪見。比如清淨道論曰:於諸結縛之法認為有樂味(assāda)為近因(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曰:近因是認為導致束縛之法有樂味)。也就是說,心攀緣「結所系法」而生起樂著,這個感覺或認為「樂味」就是邪見。因為把不淨的認為是乾淨的,把不美的看成美的,所以是顛倒邪見。只要擁有這種顛倒見,內心肯定會生起貪欲的。所以貪欲生起的近因是邪見。
經云:雲何為結所系法?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結所系法。雲何為結法?謂欲貪,是名結法。--雜阿含經239經結經
慢是什麼? 如果有身見是邪見的話,慢是想辦法想跟別人相對比的心理就是慢心。比如「我比你優越」或「同等」或「不如你」,這些都屬於慢心所。
我、我所、我相在
我們在經典裡面經常能看到「我、我所、我相在」(我的自我)這三個固定詞。其實這三者代表的就是邪見、貪欲、慢。一切種類的貪欲都會存在這三個方面的表現,所以邪見和慢都是以貪欲為根並跟貪欲一起歸類為一組。就像瞋有三個好朋友一樣,邪見和慢都是貪欲的好朋友。
關閉根門
作為一位禪修者必須好好地守住這些根門,才能避免不善心的發生,那就是守護根門的六入處修行了。人的一切活動離不開這些六個感官的接觸,如何在生活中如理守護這些根門呢?佛陀教導的方法是先關閉前五門,以此避免心往外攀緣,然後通過意門來觀察內心的貪嗔痴等不善心的發生。這就是關閉根門原理。
「關閉」並不意味著什麼都不看,什麼都不聽...什麼都不觸的意思。如果是完全封閉了那就等於瞎子或聾子,顯然他們都不是在修行中。而是通過五個感官的接觸的時候防止心往外攀緣六塵,當看到的時候知道看,當聽到的時候知道聽... 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是,時時刻刻知道自己做什麼,這就是守護根門或關閉根門的含義。只有這樣,心才有機會往內觀察,觀察內心世界正在發生的每一個心理活動,並能看破它們的本質。
這種六入處的修行符合戒定慧的次第。六根清淨屬於律,通過自律而成就戒清淨。然後心不往外跑,往內守住一心,那就是心清淨。然後往內觀察並看破現象的本質,就是智慧的成就。這就是六入處的修行。
貪欲是所有苦生起的根本原因,所以經云:眾生所有苦生,皆由欲為本。如果想解決這些煩惱,那麼必須通過內觀禪修,觀察內心發生的貪欲等不善心,並看破貪欲的本質的時候才能解決這些由貪欲引起的種種煩惱的。這就是四念處一乘之道,也就是佛陀教導我們的阿羅漢解脫道。
一、欲的定義(論法的定義)
1、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中的定義
五、貪(lobha):貪是第一個不善因,包括一切自私的欲念、渴求、執著與執取。其特相是執著目標;作用是黏著目標,如肉黏著熱鍋;現起是不能捨棄;近因是認為導致束縛之法有樂味。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第二章
2、清淨道論的定義
依此而(相應法)貪(lubbhanti)故,或自己貪故,或只是貪故為「貪」。此中:「貪」──有把持所緣(ārammaṇa-gahaṇa) 的特相,如捕猿的粘黏;有粘著(abhisaṅga)的作用,如投於熱鍋的肉片;以不施捨(apariccāga)為現狀,如燈上的油垢;於諸結縛之法認為有樂味(assāda)為近因。當知貪能增長愛河而趨向惡趣,猶如急流的河而向大海一樣。
--清淨道論第十四章說蘊品
注釋:lubbhati 執著並希望得到對象,所以叫貪(lobha)eso—這個貪,ālambaggāhalakkhaṇo—有把持感官對象的特相。
這個把持對象並不只是擁有對象的程度,而是根據貪欲的大小,有強迫性的,有強烈執著的欲。所以經典裡面把這種強烈的慾望,比喻成猿猴抓取粘液而被獵手被捉的比喻。
3、阿毗達摩輕鬆談提及的貪
貪
Lobha是貪,即渴望感官享受。但是,想要成就涅槃(Nibbāna),想要獲得佛法(Dhamma),想成為博學者,想要財富以佈施給窮人,這些都不是貪。這些稱為欲(chanda),稍後會提到。
經藏里提到的貪欲的比喻——猿猴喻
世尊告諸比丘:大雪山中。寒冰險處。尚無猿猴。況復有人。或復有山。猿猴所居。而無有人。或復有山。人獸共居。於猿猴行處。獵師以黐膠塗其草上。有黠猿猴遠避而去。愚痴猿猴不能遠避。以手小觸。即膠其手。復以二手欲解求脫。即膠二手。以足求解。復膠其足。以口嚙草。輒復膠口。五處同膠。聯卷臥地。獵師既至。即以杖貫。擔負而去。
--雜阿含經620經猿猴經
解釋:貪欲的欲,包含像猿猴抓去粘液的那種黏性,可是達成目標的熱忱中沒有這種黏性。渴望,執著並粘著的願望,這些都是貪欲的特性。而只是得到對象或達成目標的「程度」是欲(chanda)的特性。在這裡提起只是這種「程度」,這說明欲沒有像貪欲一樣的有著執著或粘著的特性,可是並不意味著不如貪欲的能力,或沒有具備強而有力的執行能力,因為以欲(chanda)為首的四如意足中「欲如意足」有的時候比貪欲更具備強而有力的統治力。
貪的其他名字
Lobha 也稱為愛(pema)或渴愛(taṇhā)或貪欲(rāga)或集(samudaya)。愛,這名詞用於兒女、兄弟姐妹、夫妻、或者家庭成員、親戚等等之間的互愛。因此,pema意為誠摯的愛情。這種誠摯的愛也稱為結使(saṁyojana),意為捆綁。Saṁyojana就像繩子一樣,把人互相綁在一起,使一個人與他人不能分開。
五種目標,即影像、聲音、氣味、口味和觸感均是感官目標。被人們所期望與珍愛,稱為妙欲(kāmaguṇa)(kāma = 想望的 + guṇa = 細繩)。
就像飢餓和口渴,當對這些可意目標的強烈慾望,超過一般的希望時,就稱為渴愛(taṇhā)。一個渴望異性的人稱為「欲求若狂」。Taṇhā意為渴望或飢渴。這五種感官目標中,身體接觸(性結合)是最令人渴望的,在那時候稱為貪欲。貪欲也意為對某事物執著或依戀。就像染料牢固在染色布一樣,貪欲就是迷戀不忘一個人的貪。﹝這些都不是字面意義,而是根據常見的用法分類﹞。
在四聖諦的分類中,貪稱為集(samudaya)。其意為苦難或受難的原因。無法去除貪的一切眾生,必須在伴隨著苦難、不斷輪回的再生中流轉。
現在所有人類所經歷,不管是極大或微不足道的苦難,都源於這種渴愛、貪或集。所以,貪越強烈,痛苦就越嚴重,貪越少,痛苦就少。如果沒有貪,就不會有痛苦。與貪一起生起的心,稱為貪婪的心、渴望的心、好色的心或束縛的心。具有這些心的人稱為貪婪、渴望、好色或被束縛的人。
貪不會減弱
如果稱為渴望或貪欲的貪,不受佛法的控制,隨其持續蔓延,貪將永遠不會減弱。就像小牛突出的角,會隨著小牛成長而越來越長一樣,而從胚胎階段開始就伴隨著人類的貪,會隨著一個人年齡的增加而增長。無法控制貪的年長者,會被責備「發結隨著大小而下垂;愚蠢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長」。
喝咸水
自出生開始,孩童們即開始愛自己的父母,親友等等。隨著年齡增加,他們發展出對玩伴與朋友的喜歡和感情。由於本能所制約,就像喝了咸水一樣,他們對愛變得越來越飢渴。然後,他們又一而再地喝它,使變得越來越口渴。由於對感官享樂的渴望,他們沈迷於其中,因而無法意識到即將到來的苦難,他們快樂地飄漩在愛情海中。
「愛!愛!他們愛的越多,越無法滿足,就像無法以喝咸水來解渴一樣。愛,愛情或渴愛,卻視而不見一個人的缺陷。一個人營造愛,透過愛期待幸福。這就是愛的方式,愛的本質。」(緬甸古詩)
--本文摘自《阿毗達摩輕鬆談》
二、障礙法
4、非道
有一天子說偈問佛:
何名為非道 雲何日夜遷
雲何垢梵行 雲何累世間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貪欲名非道 壽命日夜遷
女人梵行垢 女則累世間
熾然修梵行 已洗諸非小
--雜阿含經1019經非道經
5、最惡貪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色聲香味觸 及第六諸法
愛念適可意 世間唯有此
此是最惡貪 能系著凡夫
超越斯等者 是佛聖弟子
度於魔境界 如日無雲翳
--雜阿含經1103經入處經
6、障礙
世尊告摩納曰:復次。摩納。有五法作障礙。作覆蓋。作盲無目。能滅智慧。唐自疲勞。不得涅槃。雲何為五?
摩納。欲第一法作障礙。作覆蓋。作盲無目。能滅智慧。唐自疲勞。不得涅槃。摩納。恚.身見.戒取。疑第五法作障礙。作覆蓋。作盲無目。能滅智慧。唐自疲勞。不得涅槃。
摩納。於意雲何。為此五法之所障礙。覆蓋.陰纏。彼若欲觀自義。觀他義。觀俱義。及知一切沙門.梵志心之所念者。終無是處。
摩納。梵志弗袈裟裟羅姓直清淨化。為欲所染。欲所穢染。欲觸欲猗。著於欲。入於欲中。不見災患。不知出要而行於欲。彼為此五法之所障礙。覆蓋.陰纏。彼若欲觀自義。觀他義。觀俱義。及知一切沙門.梵志心之所念者。終無是處。
復次。摩納。有五欲功德。愛念意樂。彼有愛色慾相應。甚可於樂。雲何為五?目知色。耳知聲。鼻知香。舌知味。身知觸。摩納。於意雲何。眾生因此五欲功德故。生樂生喜。不復是過耶?
鸚鵡摩納白世尊曰:如是。瞿曇。
世尊問曰:摩納。於意雲何。若因草木而然火。及離草木而然火。何者光焰最上.最妙.最勝耶?
鸚鵡摩納白曰:瞿曇。若離草木而然火者。終無是處。唯有如意足力。瞿曇。若離草木而然火者。彼光焰最上.最妙.最勝。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摩納。若離草木而然火者。終無是處。唯有如意足力。若離草木而然火者。彼光焰最上.最妙.最勝。我今假說。摩納。如因草木而然火者。如是眾生所生喜樂。謂因欲.惡不善之法。不得捨樂及於止息。摩納。如離草木而然火者。如是眾生所生捨樂。謂因離欲。從諸善法而得捨樂及於止息。
--中阿含經152經鸚鵡經
三、欲的定義(經法)
7、雲何為欲?
閻浮車問舍利弗:所謂欲者。雲何為欲?
舍利弗言:欲者。謂眼所識色可愛.樂.念。染著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所識觸可愛.樂.念。染著觸。閻浮車。此功德非欲。但覺想思惟者。是時。舍利弗即說偈言:
非彼愛欲使 世間種種色
唯有覺想者 是則士夫欲
彼諸種種色 常在於世間
調伏愛欲心 是則黠慧者
復問:舍利弗。有道有向。修習多修習。斷此欲耶?
舍利弗答言:有。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
時。二正士共論議已。各從座起而去。
--雜阿含經490經閻浮車經
8、雲何為欲?
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所謂欲者。雲何為欲?
佛告迦摩:欲。謂五欲功德。何等為五?謂眼識明色。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為欲。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世間雜五色 彼非為愛欲
貪欲覺想者 是則士夫欲
眾色常住世 行者斷心欲
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寧有道有跡。斷此愛欲不?
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雜阿含經752經迦摩經
四、欲為生苦本
9、欲生諸煩惱
有一天子說偈問佛:
何法起應滅 何生應防護
何法應當離 等觀何得樂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嗔恚起應滅 貪生逆防護
無明應捨離 等觀真諦樂
欲生諸煩惱 欲為生苦本
調伏煩惱者 眾苦則調伏
調伏眾苦者 煩惱亦調伏
--雜阿含經1285經捨離經
10、彼一切皆以欲為本
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眾生種種苦生。彼一切皆以欲為本。欲生.欲習.欲起.欲因.欲緣而生眾苦。
聚落主。於意雲何。汝依父母不相見者。則生欲.貪.愛.念不?
聚落主言:不也。世尊。
聚落主。於意雲何。若見.若聞彼依父母。當起欲.愛.念不?
聚落主言:如是。世尊。
復問。聚落主。於意雲何。彼依父母。若無常變異者。當起憂.悲.惱.苦不?
聚落主言:如是。世尊。若依父母無常變異者。我或鄰死。豈唯憂.悲.惱.苦。
佛告聚落主:是故當知。若諸眾生所有苦生。一切皆以愛欲為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苦。
聚落主言。奇哉。世尊。善說如此依父母譬。我有依父母。居在異處。我日日遣信問其安否。使未時還。我以憂苦。況復無常。而無憂苦。
佛告聚落主:是故我說。其諸眾生所有憂苦。一切皆以欲為根本。欲生.欲集.欲起.欲因.欲緣而生憂苦。
佛告聚落主:若有四愛念無常變異者。則四憂苦生。若三.二。若一愛念無常變異者。則一憂苦生。聚落主。若都無愛念者。則無憂苦塵勞。即說偈言:
若無世間愛念者 則無憂苦塵勞患
一切憂苦消滅盡 猶如蓮花不著水
當其世尊說是法時。揭曇聚落主遠塵離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法。深入於法。度諸狐疑不由於他.不由他度。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從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已度。世尊。我以超越。我從今日。歸佛.歸法.歸比丘僧。盡其壽命。為優婆塞。唯憶持我。
--雜阿含經913經竭曇經
11、眾生苦惱皆由欲而生
佛復告言:聚落主。於汝意雲何。若汝子未生。未依於母。未見聞時。頗於彼所。有欲親暱。愛念心不?對曰:無也。
佛復告言:汝子依母而生長已。汝若見時。頗生欲親愛念以不?對曰:實爾。
佛言:汝子依母生已漸大。設當敗壞。王賊劫奪。若如是者。汝生苦惱憂悲念不?聚落主曰:若遭是事。當於爾時我心愁毒。若死若近死。況復不生憂悲苦惱。
佛復告言:是故當知。一切種種苦惱之生。皆因於欲。悉從欲生。欲為根本。
聚落主言:希有世尊。所說甚善。巧為方喻。復白佛言:我子設當在於遠處。遣使往看。使若還遲。我與其母。心意不安。怪使遲晚。我子將不平安耶?
佛言:聚落主。是故當知。眾生苦惱。種種憂悲。皆因於欲。由欲而生。欲為根本。假使四愛敗壞變異。便生四種憂悲苦惱若三亦皆生於憂悲苦惱。若有一愛。便生一憂悲苦惱。若無愛者。是則無有憂悲苦惱。離於塵垢。如池蓮華。不著於水。
說是法時。驢姓聚落主。遠離塵垢。得法眼淨。見法得法。解法知法。度疑離惑。不從他心。不趣異道。於佛教法。獲得辯力。即從坐起。整衣服。合掌白佛。而作是言:世尊我已出離。歸依三寶。從今日夜。為優婆塞。盡我形壽。生清淨信。
--別譯雜阿含經128經
12、欲我知汝本
時。王子須菩提在宮人中便生此念: 音響王者。已與我作愛欲羅網。因緣此愛欲羅網故。不得出家學道。我今可斷此羅網。不與穢濁所拘牽。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在空靜之處。勤學經業。使令日新。
是時。王子須菩提重作是念:音響父王有此六萬婇女前後圍繞。我今當觀察頗有斯理在世永存乎。爾時。王子須菩提遍觀宮里。無有女人久存世者。
時須菩提復作是念:我今何故觀於外物。當觀身內因緣所起。今此身中頗有發.毛.爪.齒.骨.髓之屬。久存於世乎。從頭至足觀三十六物污露不淨。然自觀察無一可貪。亦無真實。幻偽非真。皆歸於空。不久存於世。
是時。王子須菩提復作是念:我今當斷此羅網。出家學道。是時。須菩提觀此五受陰身。所謂此色苦。此色習。此色滅。此色出要。痛.想.行.識苦。識習。識滅。識出要。爾時。觀此五陰身已。所謂習法皆是盡法。即於座上得辟支佛。
時。須菩提辟支佛以覺成佛。便說斯偈: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 則汝而不有
是時。辟支佛說此偈已。飛在虛空而去。在一山中。獨在樹下。於無余涅槃界而般涅槃。
--增一阿含經456經
五、欲從哪裡生?
13、有因生欲想非無因
世尊告諸比丘:有因生欲想。非無因。有因生恚想.害想。非無因。
雲何因生欲想?謂緣欲界也。緣欲界故。生欲想.欲欲.欲覺.欲熱.欲求。愚痴凡夫起欲求已。此眾生起三處邪。謂身.口.心。如是邪因緣故。現法苦住。有苦.有礙.有惱.有熱。身壞命終。生惡趣中。是名因緣生欲想。
雜阿含經458經因經
14、此欲何由生?
爾時。帝釋即白佛言:諸天.世人.乾沓和.阿須羅及余眾生等。盡與何結相應。乃至怨仇.刀杖相向?
佛告釋言: 怨結之生。皆由貪嫉。故使諸天.世人.阿須羅.余眾生等。刀杖相加
爾時。帝釋即白佛言: 實爾。世尊。怨結之生。由貪嫉故。使諸天.世人.阿須羅.余眾生等。刀杖相加。我今聞佛所說。疑網悉除。無復疑也。但不解此貪嫉之生。何由而起。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佛告帝釋: 貪嫉之生。皆由愛憎。愛憎為因。愛憎為緣。愛憎為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
爾時。帝釋即白佛言:實爾。世尊。貪嫉之生。皆由愛憎。愛憎為因。愛憎為緣。愛憎為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我今聞佛所說。迷惑悉除。無復疑也。但不解愛憎復何由而生。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佛告帝釋:愛憎之生。皆由於欲。因欲緣欲。欲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
爾時。帝釋白佛言:實爾。世尊。愛憎之生。皆由於欲。因欲緣欲。欲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我今聞佛所說。迷惑悉除。無復疑也。但不知此欲復何由生。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佛告帝釋:愛由想生。因想緣想(念,尋)。想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而無。
爾時。帝釋白佛言:實爾。世尊。愛由想生。因想緣想。想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我今聞佛所說。無復疑也。但不解想復何由而生。何因何緣。誰為原首。從誰而有。從誰而無
佛告帝釋:想之所生。由於調戲(思,妄想)。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此而有。無此則無。帝釋。若無調戲則無想。無想則無欲。無欲則無愛憎。無愛憎則無貪嫉。若無貪嫉。則一切眾生不相傷害。帝釋。但緣調為本。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此有想。從想有欲。從欲有愛憎。從愛憎有貪嫉。以貪嫉故。使群生等共相傷害。
帝釋白佛言:實爾。世尊。由調有想。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此有想由調而有。無調則無。若本無調者則無想。無想則無欲。無欲則無愛憎。無愛憎則無貪嫉。無貪嫉則一切群生不相傷害。但想由調生。因調緣調。調為原首。從調有想。從想有欲。從欲有愛憎。從愛憎有貪嫉。從貪嫉使一切眾生共相傷害。我今聞佛所說。迷惑悉除。無復疑也。
--長阿含經14經釋提桓因問經
15、欲從想生,以興想念,便生欲意
復次。有比丘聞村落中有女人。世之希有。彼雖聞此不起欲想。彼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而守護身.口.意。彼雖見女人。不起欲想。無有邪念。設共女言語往返。亦不起欲想。亦無邪念。設共女人共相捻挃。手拳相加。爾時便起欲想。身.口.意便熾盛。欲意已熾盛。
還詣園中。至長老比丘所。以此因緣。向長老比丘說之。諸賢當知。我今欲意熾盛。不能自禁制。唯願說法。使脫欲之惡露不淨。是時。長老比丘告曰:汝今當觀此欲為從何生?復從何滅?如來所說。夫去欲者。以不淨觀除之。及修行不淨觀之道。
是時。長老比丘便說此偈言:
設知顛倒者 加心而熾盛
當去諸熾心 欲意止休息
諸賢知之:欲從想生。以興想念。便生欲意。或能自害。復害他人。起若干災患之變。於現法中受其苦患。復於後世受苦無量。欲意以除。亦不自害。不害他人。於現法報不受其苦。
是故。今當除想念。以無想念。便無欲心。以無欲心。便無亂想。
爾時。彼比丘受如此教敕。即思惟不淨之相。以思惟不淨之想。爾時有漏心得解脫。至無為處。如彼第五人著鎧持仗入軍戰鬥。彼見眾敵無有恐懼。設有來害者心不移動。能破外寇。居他界中。由是故。今說此人能破魔眾。去諸亂想。至無為處。是謂第五人出現於世。
比丘當知。世間有此五人出現世間。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欲不淨想。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增一阿含經291經
六、欲者無常.虛偽.是妄言法
16、此欲者。虛妄不實。欺誑之法。
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海洲上優婆塞至他優婆塞捨會坐。極毀呰欲。言:此欲者。虛妄不實。欺誑之法。猶如幻化。誑於嬰兒。還自己捨。恣於五欲。是優婆塞捨有天神止住。時。彼天神作是念:是優婆塞不勝不類。於余優婆塞捨會坐眾中極毀呰欲。言:如是欲者。虛偽不實。欺誑之法。如誑嬰兒。還己捨已。自恣五欲。我今寧可發令覺悟。而說偈言:
於大聚會中 毀呰欲無常
自沒於愛欲 如牛溺深泥
我觀彼會中 諸優婆塞等
多聞明解法 奉持於淨戒
汝見彼樂法 而說欲無常
如何自恣欲 不斷於貪愛
何故樂世間 畜妻子眷屬
時。彼天神如是.如是開覺彼優婆塞已。如是.如是彼優婆塞覺悟已。剃除須發。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精勤修習。盡諸有漏。得阿羅漢。
--雜阿含經591經海洲經
17、欲者無常法變易無實定
是時。國王召諸群臣國師.道士。使瞻相之。又與立字使世稱傳。爾時。相師前白王言:今生太子極為端政。與世有異。其有見者。莫不愛念。今當立名愛念。自已立字竟。各還所在。是時。國王愛念太子。未曾離目。即與太子起三時講堂。復以婇女充滿其中。與王太子共相娛樂。
爾時。太子便作是念:此中婇女。頗有常存不離世間。亦不變易。然觀彼眾中。盡皆無常。無有常存於世者。悉是幻偽。無有真實。使人民之類染著愛樂。皆不知遠離之。我今復用此為。可捨而學道。是時。愛念太子即以其日。剃除須發。著三法衣。出家學道。尋即其夜。斷諸結縛。思惟有習之法。皆是磨滅。成辟支佛。成佛已。便說此偈:
欲者無常法 變易無實定
知此為大患 獨游不與俱
--增一阿含經343經
18、欲者無常.虛偽
世尊告諸比丘:欲者無常.虛偽.妄言。是妄言法。則是幻化.欺誑.愚痴。若現世欲及後世欲。
若現世色及後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則是魔餌。因此令心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增伺.嗔恚及鬥諍等。謂聖弟子學時為作障礙。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世尊所說。欲者無常.虛偽.妄言。是妄言法則是幻化.欺誑.愚痴。若現世欲及後世欲。若現世色及後世色。彼一切是魔境界。則是魔餌。因此令心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增伺.嗔恚及鬥諍等。謂聖弟子學時為作障礙。
彼作是念:我可得大心成就游。掩伏世間。攝持其心。若我得大心成就游。掩伏世間。攝持其心者。如是心便不生無量惡不善之法。增伺.嗔恚及鬥諍等。謂聖弟子學時為作障礙。彼以是行.以是學。如是修習而廣布。便於處得心淨。於處得心淨已。比丘者或於此得入不動。或以慧為解。彼於後時。身壞命終。因本意故。必至不動。是謂第一說淨不動道。
--中阿含經75經淨不動道經
七、人間五欲
19、人間欲者。臭處不淨
世尊告曰:須閒提。猶如居士.居士子。極大富樂。資財無量。多諸畜牧.封戶.食邑。諸生活具種種豐饒。彼得五欲。易不難得。彼成就身妙行。口.意妙行。臨死之時。不樂捨五欲功德。身壞命終。後升善處。得生天上。具足行五欲功德。須閒提。此天及天子寧當捨天五欲功德。樂人間欲。歡喜念耶?
答世尊曰:不也。瞿曇。所以者何。人間欲者。臭處不淨。意甚穢惡而不可向。憎諍極苦。瞿曇。於人間欲。天欲最上.最妙.最勝。若彼天及天子捨於天上五欲功德。樂人間欲。歡喜念者。終無是處。
如是。須閒提。我斷人間欲。度於天欲。剃除須發。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彼五欲功德。習.滅.味.患.出要見如真。內息心遊行。我見人未離欲。為欲愛所食。為欲熱所熱。五欲功德愛念意樂。可欲相應。行時見已。我不稱彼。我不樂彼。須閒提。於意雲何。若有此樂。因欲因欲愛。樂此樂時。薄賤故我不稱彼。薄賤故我不樂彼。須閒提。寧可於我有所說耶?
答世尊曰:不也。瞿曇。
--中阿含經153經須閒提經
20、人間五欲臭處不淨
蜱肆王復言:沙門鳩摩羅迦葉雖作是說。但我如是見。如是說:無有後世。無眾生生。
尊者鳩摩羅迦葉告曰:蜱肆。復更有惡而過此耶?
蜱肆答曰:如是。迦葉。復更有惡。迦葉。我有親親疾病困篤。我往彼所。到已謂言:汝等當知我如是見。如是說。無有後世。無眾生生。親親。有沙門.梵志如是見。如是說。言:有後世。有眾生生。我常不信彼之所說。彼復作是語。若有男女妙行精進。精勤不懈。無有嫉妒。亦不慳貪。舒手。庶幾。開意放捨。給諸孤窮。常樂施與。不著財物。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升善處。乃生天上。若彼沙門.梵志所說是真實者。汝等是我親親。妙行精進。精勤不懈。無有嫉妒。亦不慳貪。舒手。庶幾。開意放捨。給諸孤窮。常樂施與。不著財物。若汝等身壞命終。必升善處。生天上者。可還語我。蜱肆。天上如是如是樂。若當爾者。我便現見。彼聞我語。受我教已。都無有來語我言。蜱肆。天上如是如是樂。迦葉。因此事故。我作是念:無有後世。無眾生生。
尊者鳩摩羅迦葉告曰:蜱肆。聽我說喻。慧者聞喻則解其義。蜱肆。猶村邑外有都圊廁。深沒人頭。糞滿其中。而有一人墮沒廁底。若復有人為慈愍彼。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便從廁上徐徐輓出。刮以竹片。拭以樹葉。洗以暖湯。彼於後時淨澡浴已。以香塗身。升正殿上。以五所欲而娛樂之。於王意雲何。彼人寧復憶念先廁。歡喜稱譽。復欲見耶?
蜱肆答曰:不也。迦葉。若更有人憶念彼廁。歡喜稱譽而欲見者。便不愛此人。況復自憶念先廁。歡喜稱譽。復欲見者。是處不然。
蜱肆。若王有親親妙行精進。精勤不懈。無有嫉妒。亦不慳貪。舒手。庶幾。開意放捨。給諸孤窮。常樂施與。不著財物。彼因緣此。身壞命終。必升善處。乃生天上。生天上已。天五所欲而自娛樂。於王意雲何。彼天天子寧當捨彼天五所欲。憶念於此人間五欲。歡喜稱譽。復欲見耶?
蜱肆答曰:不也。迦葉。所以者何。人間五欲臭處不淨。甚可增惡。而不可向。不可愛念。粗澀不淨。迦葉。比於人間五所欲者。天欲為最。最上最好。最妙最勝。若彼天天子捨天五欲。而更憶念人間五欲。歡喜稱譽。復欲見者。是處不然。
蜱肆。汝應如是觀於後世。莫如肉眼之所見也。蜱肆。若有沙門.梵志斷絕離欲。趣向離欲。斷絕離恚。趣向離恚。斷絕離痴。趣向離痴。彼以清淨天眼出過於人。見此眾生死時.生時。好色.惡色。或妙.不妙。往來善處及不善處。隨此眾生之所作業。見其如真。
--中阿含經71經蜱肆經
八、佛陀的教導
21、給病者的教化
釋氏難提問世尊:世尊。若智慧優婆塞。有餘智慧優婆塞.優婆夷疾病困苦。雲何教化.教誡說法?
佛告難提:若有智慧優婆塞。當詣余智慧優婆塞.優婆夷疾病困苦者所。以三種穌息處而教授之言。仁者。汝當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以是三種穌息處而教授已。當復問言:汝顧戀父母不?彼若有顧戀父母者。當教令捨。當語彼言:汝顧戀父母得活者。可顧戀耳。既不由顧戀而得活。用顧戀為。彼若言不顧戀父母者。當嘆善隨喜。當復問言:汝於妻子.奴僕.錢財諸物有顧念不?若言顧念。當教令捨。如捨顧戀父母法。若言不顧念。嘆善隨喜。當復問言:汝於人間五欲顧念以不?若言顧念。當為說言:人間五欲惡露不淨。敗壞臭處。不如天上勝妙五欲。教令捨離人間五欲。教令志願天上五欲。若復彼言心已遠離人間五欲。先已顧念天勝妙欲。嘆善隨喜。復語彼言:天上妙欲無常.苦.空.變壞之法。諸天上有身勝天五欲。若言已捨顧念天欲。顧念有身勝欲。嘆善隨喜。當復教言:有身之欲。亦復無常.變壞之法。有行滅.涅槃.出離之樂。汝當捨離有身顧念。樂於涅槃寂滅之樂為上.為勝。彼聖弟子已能捨離有身顧念。樂涅槃者。嘆善隨喜。
如是。難提。彼聖弟子先後次第教誡.教授。令得不起.涅槃。猶如比丘百歲壽命。解脫涅槃。
--雜阿含經1122經疾病經
22、佛陀給三族姓子的教誡
於是。世尊自問三族姓子(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難提.尊者金毗羅。)。告尊者阿那律陀:汝等三族姓子並皆年少新出家學。共來入此正法不久。阿那律陀。汝等頗樂此正法.律中行梵行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曰:世尊。如是。我等樂此正法。修行梵行。
世尊問曰:阿那律陀。汝等小時年幼童子。清淨黑髮。身體盛壯。樂於遊戲。樂數澡浴。嚴愛其身。於後親親及其父母皆相愛戀。悲泣啼哭。不欲令汝出家學道。汝等故能剃除須發。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阿那律陀。汝等不畏王而行學道。亦不畏賊。不畏負債。不畏恐怖。不畏貧窮不得活故而行學道。但厭生.老.病.死.啼哭.憂苦。或復欲得大苦聚邊。阿那律陀。汝等不以如是心故出家學道耶?
答曰:如是。
阿那律陀。若族姓子以如是心出家學道者。為知所由。得無量善法耶?
尊者阿那律陀白世尊曰:世尊為法本。世尊為法主。法由世尊。唯願說之。我等聞已。得廣知義。
佛便告曰:阿那律陀。汝等諦聽。善思念之。我當為汝分別其義。阿那律陀等受教而聽。
世尊告曰:阿那律陀。若為欲所覆.惡法所纏者。不得捨樂.無上止息。彼心生增伺.嗔恚.睡眠。心生不樂。身生頻伸。多食心憂。彼比丘便不能忍飢渴.寒熱.蚊虻.蠅蚤.風日所逼。惡聲.捶杖亦不能忍。身遇諸疾極為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不堪耐。所以者何。以為欲所覆.惡法所纏。不得捨樂.無上止息故。若有離欲。非為惡法之所纏者。必得捨樂及無上止息。彼心不生增伺.嗔恚.睡眠.心不生不樂。身不生頻伸。亦不多食。心不愁憂。彼比丘便能忍飢渴.寒熱.蚊虻.蠅蚤.風日所逼。惡聲.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諸疾極為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能堪耐。所以者何。以非為欲所覆故。不為惡法之所纏故。又得捨樂.無上止息故。
--中阿含經77經娑雞帝三族姓子經
今日阿含法語:欲我知汝本
復次。有一比丘。依村落而住。彼聞村中有女人。然比丘到時。著衣持鉢。入村乞食。彼若見女人不起欲想。設共言笑。亦不起欲想。設復共相捻挃。亦復不起欲想。
是時。比丘觀此身中三十六物惡穢不淨。誰著此者?由何起欲?此欲為止何所?為從頭耶?形體出耶?觀此諸物了無所有。從頭至足亦復如是。五藏所屬。無有想像。亦無來處。彼觀緣本。不知所從來處。
彼復作是念:我觀此欲從因緣生。彼比丘觀此已。欲漏心得解脫。有漏心得解脫。無明漏心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如彼第五戰鬥之人。不難眾敵而自游化。
由是故。我今說此人捨於愛欲。入於無畏之處。得至涅槃城。是謂。比丘。有此五種之人。出現於世。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非我思想生 且汝而不有
是故。諸比丘。當觀惡穢淫不淨行。除去色慾。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增一阿含經290經
願我此功德 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 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 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 同得功德分
資料來源:微信「阿含筆記」公眾號-經同意轉貼並註明出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