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二講-自卑情結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摘錄)

 

『換作是我的話,會這樣做......』

『我本來也想接下那份工作,但是......』

『我本來也想反駁他啊!但是…』

會說出這種話的人,內心深處都藏著強烈的自卑感。

 

一個體心理學實務來說,

用意識(consciousness)和

無意識(unconciousness)來說明是朝著同一個方向、

相輔相成的運行,彼此之間毫無抵觸。

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會在人生原形中顯現出來。

在從事研究時,

務必時時檢視探討事實的整體社會脈絡,

需要檢視社會環境,

才能夠明白個體選定的是哪一種目標,

我們也需要檢視社會情境,

才能了解為什麼當事人會在某方面失調。

因此自卑感與社會訓練不足的問題息息相關。

自卑感來自對社會不適應,

所以人都必須接受社會訓練,

透過這種基本方式來克服自卑感。

 

IMG_4107.jpg

 

整體社會進步的關鍵,

在於人們會持續努力尋找有利的情境,

讓自己表現卓越,

因此深感自卑的孩子,

會排斥比自己出色的同齡夥伴,

轉而和他們可以駕馭、作威作福的孩子一起玩耍。

這是一種異常且病態的自卑感表現,

因此我們必須了解癥結不在於人有自卑感,

異常的自卑感稱之為自卑情結(Inferiority Complex),

然而用『情節』一詞描述滲入整個人格中的自卑感,

其實是不精準的,

這並不只是一種『情節』而已,更是一種『疾病』,

在不同的情境下足以衍生出各種害處,

因此,當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自信滿滿,

我們或許無法察覺到他身上有著的自卑感,

不過,當他對自己的社會地位或異性關係有所疑惑時,

我們就能從中發覺到他真實的心理狀態。

個體心理學的任務之一,

就是訓練這類的人揚棄猶豫不決的態度,

面對這些人,

最適當的做法就是激勵鼓舞(encourage),

而非灰心喪志(discourage),

我們必須讓他們徹底了解自己有能力面對困境、

解決生活中的種種問題,

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自信;

也唯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感。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普通心理學~-動機與情緒

 

 阿德勒心理學講義

    The Science of Living - Alfred Adeler 

    第ㄧ講:生活的科學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正念慈心療癒空間 的頭像
    正念慈心療癒空間

    正念慈心自然療癒空間

    正念慈心療癒空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