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子將軍的皈依
莊春江 原始經典 2023-04-22 19:38 發表於廣西
第三篇 僧伽
103.師子將軍的皈依
有一次,佛陀游化到跋祇國的首府毘舍離城,
住在附近的大林精舍。
佛陀到來的旋風,讓當地離車族名流聚會的議事廳裡,
不斷地傳出讚嘆佛陀、讚嘆佛法、讚嘆比丘眾的聲音。
議事廳中,有一位將軍大臣,名叫師子,
他是外道尼乾的信徒,
聽到了這麼多對佛陀的讚嘆,
不禁心想:那一定是位世上最尊貴的、
真正值得供養的解脫者了,我應當去拜見他。
不過,質樸的師子將軍,
還是先去向他的師父尼乾報備。
外道尼乾當然不希望自己的信徒去見佛陀,
就喝斥將軍說:
「師子!不要去見那位沙門瞿曇!
那位沙門是位教人這也不能做、
那也不能做的消極非作業論者,
而你是個做大事、有大事業的將軍,
你如果去見他,或供養他,那會對你很不利。」
師子將軍被他的師父這麼一說,動搖了,
就放棄拜見佛陀的想法。
可是,將軍回去後,還是不斷地在議事廳中,
聽到那些社會精英們對佛陀的讚嘆,
又動了想去見佛陀的心念。
但第二次又遭到尼乾的阻止。
第三次,當將軍又聽到大家對佛陀的讚嘆時,
想見佛陀的心意已決,就直接前往,
不再去問他的師父尼乾子了。
師子將軍領著大隊人馬,來到佛陀的住處,
一番禮敬問訊後問道:
「大德!我聽說您是位非作業論者,
要人不可以做許多事,這是真的嗎?
還是有人在誹謗世尊呢?
如果是真的,這合乎真理嗎?經得起別人的質疑嗎?」
「師子!我確實教導人家不要做任何壞事,
你可以依此而說我是非作業論者。
不過,在此同時,我也教人要做所有的好事,
所以你也應當說我是作業論者才對。
不但這樣,我還教人斷除貪、瞋、痴等一切惡行,
也可以被說成是斷滅論者;
教人要厭惡種種惡行,也可以被說成是厭惡論者;
教人調伏貪、瞋、痴等一切惡行,
也可以說成是調伏論者;
教人刻苦堅忍,以燒盡自己的惡行,
正如斬草除根一樣,也可以被說成是苦行論者;
教人捨棄入胎於來世的後有愛,
也可以說成是離胎論者;
教人最殊勝的安穩法,也可以被說成是安穩論者。」
師子將軍聽了,當場茅塞頓開,
立刻皈依了佛陀,請求為在家佛弟子。
但是,師子將軍既是當地有名望的人,
又是人盡皆知的尼乾信徒,這樣特殊的背景,
佛陀不得不為他作特別的考量,所以對他說:
「師子!像你這麼有名望的人,應當再慎重考慮才好!」
師子將軍這麼一聽,對佛陀的體諒,
以及不帶世俗功利的善意,更加折服了,
又二度地皈依佛、法、及比丘眾,
請求終生為在家佛弟子。
這時,佛陀又說了:
「師子!你供養尼乾與他的門徒已經很久了,
如果日後他們到你家,
你應當要和從前一樣供養他們。」
聽佛陀這麼說,師子將軍以前聽聞人家說,
佛陀要求只能供養自己,
不許供養別人的謠言,就不攻自破了。
於是,再次受到感動的師子將軍,
作了第三度的皈依,請求終生為在家佛弟子。
於是,佛陀為師子將軍說法,
從佈施、持戒、生天等世間一般的善行教導起,
然後進入佛法價值觀的善行:
說欲愛、邪見、染著的禍患,
出離、超越欲愛的種種功德等,
讓師子將軍生起柔軟心與歡喜心,
營造將軍一個領納佛法的良好心境,
再導入苦、集、滅、道等佛法的核心教導。
將軍經過佛陀這番循序漸進的善巧教導,
當下見法、知法、入法,斷除了對正法的疑惑,
心中蕩然而無所畏懼,證入初果。
於是,師子將軍誠心地邀請佛陀和比丘們,
隔天到他家中接受飲食供養,佛陀也默許了。
師子將軍皈依佛陀,
要在家裡供養佛陀飲食的消息,
很快地就傳遍了毘捨離城的每一個角落。
可是,隔天眾多外道尼乾的門徒,
竟開始在城中奔相哭泣走告,
說師子將軍要殺大牛,設宴款待佛陀,
而且佛陀也知情。
消息傳到將軍的耳裡,將軍趕快出來澄清,
告訴大家他並沒有為了宴請佛陀而殺生,
他只是用了庫存的肉而已。
佛陀與比丘們如期地來到師子將軍的家,
接受他的飲食供養。
飯後,佛陀依例為師子將軍說法,
教導、慰勉、鼓勵一番才離去。
按 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增支部第八集第一二經》、
《中阿含第一八師子經》。
二、本來,非作業論、作業論、斷滅論(無來生論)、
厭惡者(厭世派?)、調伏者、
苦行者(苦行燒盡業力論)、離胎論、
安穩論(縱慾行樂派?),
都是佛陀時代的一些偏頗極端思想,
並不是佛陀的主張,
但一些嫉妒或不瞭解佛陀的人,
往往誤傳成佛陀也持這樣主張,
所以故事中佛陀乾脆從這裡講起,
以引起師子將軍的注意,再導以正確的內容。
三、相對於外道尼乾一再地阻止師子將軍去見佛陀,
佛陀反而要師子將軍審慎考量歸依的決定,
並要求將軍對尼乾師徒照舊供養,
這種不把信眾當成是自己所獨有的態度,
值得我們學習與反省。
四、師子將軍歸依後,佛陀說法、受供養的情節,
《中阿含第一八師子經》無,
但佛陀為居士們「先說端正法,後說正法要」的教導次第,
北傳《阿含經》也看得到
(參考故事第一○〈不聞雷聲的贊嘆〉按語六)。
而宴請佛陀,引起尼乾門徒反應一事,
《五分律》、《四分律》、《十誦律》
也都有(參考《大正藏》第二二冊第一四九頁下、
第二二冊第八七二頁下、第二三冊第一九○頁下),
故採《增支部第八集第一二經》之說編入。
五、外道尼乾,相傳是當時的耆那教教主,
出生於毘捨離,和佛陀年紀相仿。
耆那教也嚴守五戒,
即: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不持有。
最後一項的不持有戒,與佛陀的不飲酒戒不同。
這是為了確保他們的苦行生活,
期以從苦行中獲得「熱量」,
來使業力盡早成熟消失,
但佛陀指為這是違反緣起的邪見。
而不殺戒的對象,是人與昆蟲螻蟻同列,
也與佛教的特重殺人有異,
所以他的信徒多不從事農耕,
因為農作難以避免蟲殺,殺蟲即犯此基本戒條。
這也是為什麼尼乾的門徒,
會那麼在意師子將軍的殺牛宴客了。
六、依《五分律》、《四分律》、《十誦律》的記載,
因為尼乾門徒謠傳師子將軍殺大牛供養佛陀,
佛陀為了避免人們再有類似的謠傳與譏嫌,
而制訂了三淨肉的規定,成為這項律制的制戒因緣。
三淨肉,就是在這三種情況下,拒絕接受供養:
直接看見宰殺、
由可以信之人告知那是為了供養自己而殺、
看見可疑的宰殺痕跡,此外,是可以接受肉食供養的。
不過佛陀並非鼓勵殺生供養,
這可從佛陀舉出殺生供養者有五種罪過,
可以得到印證(參考《中部第五五耆婆迦經》)。
七、《增支部第五集第四四經》
記載著毘捨離的郁伽長者,
聽說如果能親手將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佈施出去,
就可以心想事成,
所以就將自己最喜歡吃的摻棗豚肉、油炸菜梗、
肉汁拌飯,親手供養佛陀,佛陀也都接受了。
以大乘佛教為主流的中國佛教徒,
看到這類的記載,不免覺得詫異了。
其實,中國漢代的出家眾,
尚維持三淨肉的傳統,直到南朝梁武帝時,
因讀《大般涅槃經》有感,作〈斷酒肉文〉以後,
才全面素食的(參考《佛光大辭典》第六五六一頁)。
公元以後,印度佛教以大乘為主流,
大乘菩薩所倡導的慈悲護生,其道德標準是更嚴格的。
所以,為了護生,
為了長養慈悲心,不是以美味、健康理由而素食者,
應當受到大家誠摯的禮敬與讚嘆。
願我此功德 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 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 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 同得功德分
資料來源:微信「原始經典」公眾號-經同意轉貼註明出處。